有书评
一个认真看书分享的网站

第4章

贞观二十三年,秋,辰时。

马车碾过沾着晨露的田埂,高老庄的轮廓在薄雾里渐渐清晰。远处的炊烟袅袅升起,混着泥土和麦秆的清香飘过来,八戒的耳朵一下子竖了起来,手里的九齿钉耙不自觉地攥紧——十四年了,这味道还是没变,像当年翠兰在灶台边蒸糯米糕时,他趴在门口闻到的香气。

“快到了?”翠兰掀开车帘,眼里满是期待。她昨天特意把头发梳得整齐,穿了件新做的蓝布衣裙,还在领口绣了朵小桂花——八戒说过,当年他第一次见她时,她就穿着这样的裙子,领口别着一朵桂花。

“快了,”八戒点头,声音有些发颤,“前面那片榆树林后面,就是高老庄。俺当年就是在那片树林里,把你从回娘家的马车上拦下来的,还吓得你哭了一路……”

“你还好意思说!”翠兰轻轻拍了他一下,脸上却带着笑,“后来还是俺爹说,你虽然丑,可心善,才让你留在家里干活的。”

悟空坐在车辕上,忍不住笑了:“二师兄,没想到你当年还有这么‘浪漫’的桥段!俺老孙还以为你是直接闯进去抢亲的呢!”

“俺那不是抢亲,是真心想跟翠兰过日子!”八戒急着辩解,脸都红了,“俺当年在高老庄,帮着挑水、劈柴、种地,啥活都干,村里的人都夸俺勤快呢!”

沙僧从车厢里探出头,手里还拿着刚编好的竹篮:“二师兄,俺编了个竹篮,到了村里,俺们可以去摘些野菜,给大家做野菜粥吃。”

唐僧看着他们热闹的模样,嘴角也露出了笑。他手里拿着通关文牒,翻到“高老庄”那一页——当年这里没有印记,却是八戒人生的转折点,也是他们师徒缘分的起点之一。现在重走,他想看看,这片土地能让他们悟到什么新的“真经”。

一、旧屋寻踪:木梳里的真心

马车刚到高老庄村口,就被几个村民围了上来。为首的是个六十多岁的老人,头发花白,背有点驼,八戒一眼就认出来——是当年帮他说情的高老庄老村长。

“你……你是八戒?”老村长颤巍巍地走过来,围着八戒转了一圈,“真的是你!你可算回来了!翠兰那丫头,这些年没少念叨你!”

“老村长!”八戒赶紧上前,握住老村长的手,眼泪差点掉下来,“俺回来了,俺来见翠兰,也来看看大家。”

翠兰也上前,对着老村长躬身行礼:“见过老村长。俺是高翠兰,多谢您当年照顾八戒。”

“好!好!”老村长笑得眼睛都眯了,“翠兰丫头,你没看错人!八戒这孩子,当年就实诚,现在更是出息了,跟着唐僧师父去西天取了真经,成了仙长!”

村民们也都围过来,七嘴八舌地问着取经路上的事。有的问“妖怪长啥样”,有的问“灵山远不远”,还有的拉着八戒的手,说“当年你帮俺家修的屋顶,现在还结实着呢”。

八戒被围在中间,心里暖暖的,一一回答着大家的问题,时不时还跟翠兰对视一眼,眼里满是幸福。悟空和沙僧则帮着村民搬行李,把带来的干粮和草药分给大家,唐僧则跟老村长坐在村口的老槐树下,听他说高老庄这些年的变化。

“这几年,村里的年轻人都去长安打工了,剩下的都是老人和孩子,”老村长叹了口气,“地里的活越来越没人干,去年还遭了场冰雹,庄稼毁了不少。幸好朝廷拨了些粮草,才没饿肚子。”

唐僧点了点头:“老村长,别担心。我们这次来,会帮村里修修农具,再教大家种些耐旱的庄稼,说不定还能帮年轻人找些在家门口就能干的活,让他们不用再去外地打工。”

老村长一听,激动得站起来:“真的?那可太好了!多谢御弟师父!您真是活菩萨啊!”

中午的时候,八戒带着翠兰去看他当年住的地方。那是一间破旧的小木屋,在高老庄的村尾,屋顶的茅草有些已经烂了,窗户也破了个洞,可门框上还能看到当年他刻的“猪”字——那是他当年怕别人占了他的房子,特意刻上去的。

“就是这里了,”八戒推开吱呀作响的木门,里面积满了灰尘,墙角还堆着他当年用的锄头和扁担,“俺当年就住在这里,每天早上天不亮就起来干活,晚上回来就坐在这门槛上,等你给俺送吃的。”

翠兰走进屋里,目光落在墙角的一个小木盒上。她走过去,轻轻打开,里面放着一把旧木梳,梳齿有些磨损,上面还刻着一朵小小的桂花——是当年八戒偷偷给她做的,还没来得及送出去,就被悟空收服,跟着唐僧去取经了。

“你还记得这个?”翠兰拿起木梳,声音有些发颤。

八戒愣了一下,看着木梳,眼里满是惊讶:“俺……俺以为早就丢了,没想到还在。当年俺偷偷给你做的,想在你生日的时候送给你,结果还没送出去,就……”

“俺知道,”翠兰打断他,把木梳递给他,“当年你走后,俺来这里找过你,看到这个木梳,就一直收着。俺知道你是真心对俺好,所以俺才等了你十四年。”

八戒接过木梳,手指摩挲着上面的桂花,眼泪掉了下来:“翠兰,俺对不起你,让你等了这么久。俺以后再也不离开你了,俺要每天给你梳头,给你做糯米糕,陪你坐在这门槛上看星星。”

翠兰靠在他怀里,笑着点头:“好,俺等着你。”

悟空和沙僧站在门口,看着屋里的一幕,都没说话。悟空想起当年收服八戒时的场景——那时候八戒还梗着脖子喊“俺老猪就喜欢翠兰,凭啥不让俺娶她”,现在倒成了个会疼人的汉子。他忽然觉得,当年自己太冲动了,要是能早点明白“真心”的重要,或许八戒和翠兰就不用等这么多年。

沙僧则想起当年路过高老庄附近时,差点吃了一个村民——那个村民就是翠兰的表哥,当年去给翠兰送东西,路过流沙河,被他抓了去,幸好悟空和八戒路过,救了他。现在他看着八戒和翠兰的幸福,心里满是愧疚,也满是欣慰——愧疚当年的恶行,欣慰现在能帮他们,帮高老庄的村民。

二、占地风波:利益与良心的较量

下午的时候,村里忽然传来争吵声。八戒和翠兰赶紧出去看,只见张大户带着几个家丁,正在村里的公地上挖坑,村民们围着他们,却不敢上前阻拦。

张大户是高老庄附近的富户,家里有良田百亩,还在县里开了几家商铺,平时就喜欢欺负村民,抢占别人的土地。这次他想把村里的公地占了,盖自己的庄园,还说“这公地是无主的,谁先占了就是谁的”。

“张大户,你不能占我们的公地!”老村长急得直跺脚,“这公地是我们村里的命根,老人孩子都靠在这里种些蔬菜过日子,你占了它,我们怎么活啊!”

“老东西,少管闲事!”张大户推了老村长一把,老村长踉跄着差点摔倒,“这公地我看上了,就是我的!你们要是再拦着,我就叫家丁打你们!”

八戒一看,火气一下子就上来了,撸起袖子就要上前,被翠兰拉住:“别冲动,咱们先跟他讲道理,实在不行,再找师父帮忙。”

“讲道理?跟这种人有啥道理可讲!”八戒虽然生气,可还是听了翠兰的话,走到张大户面前,“张大户,俺老猪劝你赶紧收手。这公地是村里的,不是你一个人的,你要是占了它,就是欺负乡亲,会遭报应的!”

张大户上下打量着八戒,认出他是当年在高老庄当女婿的“妖怪”,不屑地笑了:“哟,这不是当年的猪妖怪吗?怎么,取经回来了,就敢管老子的事了?我告诉你,这公地我占定了,你要是再管,我就去县里告你,说你勾结村民,反抗官府!”

原来张大户早就跟县里的李吏员勾结好了,李吏员收了他的钱,答应帮他把公地的地契办下来。村民们知道这事,可不敢反抗,怕被官府抓起来。

“你敢!”悟空从人群里走出来,金箍棒往地上一戳,震得地面都颤了颤,“俺老孙是斗战胜佛,当年跟着师父去西天取经,连玉帝都让俺三分,你一个小小的张大户,也敢在俺面前撒野?”

张大户被悟空的气势吓了一跳,可还是硬着头皮说:“你……你别以为你是仙长,就能随便欺负人!我有李吏员给我撑腰,你要是敢动我,官府不会放过你的!”

唐僧这时也走了过来,脸上没了往日的温和,多了些严肃:“张施主,我问你,你小时候家里穷,是不是老村长给你送的粥,才让你活下来的?你当年盖第一个商铺,是不是村民们帮你搬的砖,帮你打的地基?”

张大户愣了一下,脸色有些发红。他确实是苦孩子出身,当年要不是老村长和村民们帮忙,他早就饿死了,也不会有今天的日子。只是这些年他有钱了,就忘了当年的恩情,只想着自己的利益。

“你现在有钱了,就忘了本,忘了是谁帮你走到今天的,”唐僧继续说,“这公地是村民们的命根,你占了它,就是断了他们的活路。你就算盖了再大的庄园,住进去能安心吗?夜里能睡得着吗?”

张大户的头慢慢低了下去,手里的锄头也掉在了地上。村民们见他动摇了,也纷纷开口:“张大户,俺们知道你不是坏人,就是被钱迷了心。你要是肯把公地还给俺们,俺们还帮你干活,还像当年一样待你。”

“是啊,张大户,你要是有困难,俺们也会帮你的,就像当年你帮俺们一样。”

张大户沉默了半天,终于叹了口气:“俺错了,俺不该忘本,不该占村民们的公地。俺这就把人撤走,公地还给大家。以后俺要是有能力,还会帮村里修桥、铺路,报答大家当年的恩情。”

村民们一听,都高兴得欢呼起来。老村长拉着张大户的手,激动地说:“好!好!你能想通就好!咱们都是乡亲,就该互相帮衬,一起把日子过好!”

悟空收起金箍棒,心里松了口气。他刚才差点就忍不住要打张大户了,可幸好唐僧用道理说服了他,让他明白——有时候,道理比武力更管用,良心比利益更重要。

沙僧则去帮张大户的家丁收拾东西,还跟他们说:“以后要是你们有困难,就来高老庄找俺,俺帮你们干活,挣了钱就能养活家人,不用再帮着欺负乡亲了。”

家丁们也都点头,说以后再也不帮张大户欺负人了。

三、互助之暖:人间烟火里的真经

当天晚上,村民们在村里的打谷场上摆了宴席,感谢唐僧几人帮他们保住了公地。桌子上摆着村民们自己种的蔬菜、自己养的鸡,还有翠兰做的糯米糕,虽然简单,可每个人都吃得很香。

老村长端着一碗酒,走到唐僧面前:“御弟师父,俺代表高老庄的村民,敬您一碗!多谢您帮俺们保住了公地,也多谢您让张大户回了头。您真是活菩萨啊!”

唐僧接过酒碗,却没喝——他还是不喝酒,只是闻了闻,然后递给旁边的悟空:“老村长,我不喝酒,让悟空替我喝吧。其实我们没做什么,是张大户自己良心发现,是村民们团结一心,才保住了公地。”

悟空接过酒碗,一口喝干,笑着说:“老村长,您别客气!俺老孙最喜欢帮乡亲们办事了,比打妖怪还开心!”

八戒则拉着翠兰,给村民们分糯米糕:“大家尝尝,这是翠兰做的,比俺当年吃的还好吃!以后俺们要是再回来,还让翠兰给大家做!”

村民们接过糯米糕,吃得满嘴香甜,纷纷夸翠兰手巧。翠兰笑着说:“大家喜欢就好,以后俺们常来,给大家做更多好吃的。”

沙僧则坐在角落里,帮村里的孩子编竹蜻蜓。孩子们围着他,叽叽喳喳地问:“沙叔叔,你会飞吗?你去过西天吗?西天有妖怪吗?”

沙僧耐心地回答着孩子们的问题,手里的竹蜻蜓很快就编好了。他递给一个小女孩:“拿着,这个竹蜻蜓能飞很高,就像你们的梦想一样,只要努力,就能飞起来。”

小女孩接过竹蜻蜓,高兴地跑开了,其他孩子也围上来,让沙僧给他们编。沙僧笑着点头,手里的动作更快了——他觉得,能让孩子们开心,比念经赎罪更让他心安。

宴席过半,张大户也来了。他手里拿着一袋银子,递给老村长:“老村长,这是俺的一点心意,您拿着,给村里修修农具,再给孩子们买点书本。俺以前对不住大家,以后俺会好好补偿大家的。”

老村长接过银子,感动得说不出话来:“张大户,你能有这份心,俺们就满足了。以后咱们就是一家人,互相帮衬,日子肯定会越来越好。”

唐僧看着眼前的一幕,心里忽然明白了——所谓“真经”,不是写在纸上的梵文,是村民们互相帮衬的温暖,是张大户良心发现的悔悟,是孩子们手里的竹蜻蜓,是翠兰手里的糯米糕,是这人间烟火里的每一份真心和善意。

他走到打谷场的中央,对着大家说:“乡亲们,我当年去西天取经,以为取到了真经,就能度化世人。现在我才明白,真正的真经,不在灵山,在人间;不在经卷,在心里。只要大家都有一颗向善的心,互相帮衬,互相理解,就能过上好日子,就能度化自己,度化别人。”

村民们都鼓掌叫好,说唐僧说得对。老村长更是激动地说:“御弟师父,您说得太对了!俺们虽然没读过经卷,可俺们知道,做人要对得起良心,要互相帮衬,这就是俺们的‘真经’!”

四、辞庄悟:归程是家,起点是心

在高老庄住了五天,师徒几人帮村民们修好了农具,教他们种了耐旱的谷子,还帮张大户一起,在村里修了一座小桥——这样村民们去河边挑水就不用绕远路了。

离开的前一天晚上,翠兰给每个人都做了件新衣服:给唐僧做了件灰色的僧衣,针脚细密;给悟空做了件黄色的短褂,方便他耍金箍棒;给沙僧做了件棕色的布衣,耐脏;给八戒做了件蓝色的长衫,上面绣了朵大桂花——她说,这是他们“一家人”的衣服。

第二天清晨,村民们都来送他们。老村长递给唐僧一个布包,里面装着村民们自己种的谷子和红枣:“御弟师父,这是俺们的一点心意,您路上带着,饿了就吃。您一定要常回来看看啊!”

“会的,”唐僧接过布包,躬身行礼,“等我们重走取经路回来,一定再来看大家。”

八戒拉着老村长的手,眼里满是不舍:“老村长,俺以后会常跟翠兰回来的,帮大家干活,给大家做糯米糕。”

“好!好!”老村长点头,擦了擦眼泪,“俺等着你们。”

翠兰也跟村里的妇人告别,把自己的针线包送给了王大娘:“王大娘,这针线包您拿着,以后您缝衣服要是缺线,就用这个。俺以后回来,再跟您学做针线活。”

王大娘接过针线包,笑着说:“好,俺等着。翠兰丫头,你要是受了委屈,就回高老庄来,俺们都护着你。”

马车驶离高老庄时,村民们还在挥手。八戒掀开车帘,看着高老庄的影子越来越小,眼泪掉了下来。翠兰握住他的手,轻声说:“别难过,咱们还会回来的。高老庄是你的家,也是我的家,家永远都在。”

悟空坐在车辕上,看着远处的天空,手里拿着村民们送的竹蜻蜓。他轻轻一扔,竹蜻蜓飞了起来,在晨光里打着转。他想起当年在高老庄收服八戒时的冲动,想起现在帮村民们修桥、种地的踏实,忽然觉得,这人间的温暖,比大闹天宫的威风更让他珍惜。

沙僧坐在车厢里,手里拿着孩子们给他画的画——画上是他和孩子们一起编竹蜻蜓的场景,孩子们还在旁边写了“沙叔叔真好”。他把画小心地收进怀里,心里满是温暖——他终于明白,赎罪不是靠念经,是靠真心对待每一个人,是靠给别人带来快乐。

唐僧坐在车厢最里面,手里拿着他的“新文牒”,在上面写下:“高老庄一行,悟‘家之真谛,在情不在形;人之善恶,在念不在名’。八戒得偿所愿,懂珍惜之重;悟空敛去锋芒,明道理之贵;沙僧得村民认可,知赎罪之实;翠兰融于乡邻,显善念之暖。此乃‘内在真经’之第二页,往后之路,当以情为根,以善为引。”

写完,他放下笔,看向窗外。高老庄的影子已经看不见了,可那炊烟的香气、村民的笑容、孩子们的笑声,还在他的心里回荡。他知道,下一站,他们要去流沙河——那是沙僧的过往,是他赎罪的起点,也是他们重走取经路的重要一站。

马车继续往前走,晨光洒在车厢上,暖得让人心里发甜。他们知道,流沙河还有更多的故事等着他们——有沙僧的愧疚,有过往的遗憾,有新的悟。而这一切,都是他们“归程即起点”的路上,最珍贵的风景。

路还长,悟还多,可他们不怕。因为他们有彼此,有真心,有永不放弃的初心,有永远都在的“家”。

微信阅读

评论 抢沙发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