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书评
一个认真看书分享的网站

第4章

第三章 做立身敦厚的大丈夫

老子说:真正的大丈夫有自知之明并能自胜自强;他立身敦厚,存心朴实;他待人友善,有同情心,宽容,谦虚,勇于承担责任,他是一个顶天立地的人。

人贵有自知之明

【原文】自知者明。(《老子·第三十三章》)

【大意】能认清自己的人是聪明的。

人贵有自知之明。现代人都有一种通病,那就是不了解自己。我们往往在还没有衡量清楚自己的能力、兴趣、经验之前,便一头栽进一个过高的目标,而这个目标往往是在与人攀比时得来的,而不是了解自己之后定出来的,所以我们每天要受尽因自己有些盲目的目标带来辛苦和疲惫的折磨。

人如果在生活中总是与别人攀比,总是希望获得他人的掌声和赞美,博取别人的羡慕,那么,他就会慢慢地迷失自己,否定真实的自己。一个人成天乞讨别人的掌声,他的生活必然是空虚的。久而久之,他的生活就变成了负担和苦闷,而不是充实和快乐。所以,人贵在了解自己,根据自己的能力去做事,那才有真正的喜悦。人彼此都不相同,有的人聪明,有的人平庸;有的人强壮,有的人羸弱;每个人的性格、能力、经验也各不相同。我们只有依照自己的潜能去发展,才能有真正的成功,真正的快乐。

有一些人自以为是,不懂装懂,刚刚了解了一些事物的皮毛,就以为掌握了宇宙变化与发展的规律;还有些人没有什么知识,而是凭借权力地位,招摇过市,摆出一副无所不知的架势,用大话、假话欺人、蒙人。对于这些人,老子不以为然。

在自知之明的问题上,中国古代哲人们有非常相似的观点。孔子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在老子看来,真正领会“道”之精髓的圣人,不轻易下断语。只有这个态度,才能使人不断地探求真理。他还说:“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也。圣人不病,以其病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意思是:知道自己还有所不知,这是很高明的。不知道却自以为知道,这就是很糟糕的。有道的圣人没有缺点,因为他把缺点当作缺点。正因为他把缺点当作缺点,所以他没有缺点。

所以,老子认为“知不知”,才是最高明的。在古今社会生活中,刚愎自用、自以为是的人并不少见。这些人缺乏自知之明,刚刚学到一点儿知识,就以为了不起,从而目中无人,目空一切,甚至把自己的老师也不放在眼中。这些人肆意贬低别人,抬高自己,以为自己天下第一,这说到底,就是没有自知之明。

人需要了解自我之“短”。知其不足而后改之,乃是一种公认的美德。但是,常有一些人,或则只知其长,不知其短;或则虽知其短,但却自谅,而不知其短之害;或则视“短”为“长”,甚至洋洋自得。项羽力能扛鼎,力气过人,少有大志;他的叔父项梁要他读书,不成,又学剑术,不成,遭到叔父怒斥,项羽说:“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意谓自己将来要指挥千军万马,驰骋疆场,不学书剑又何妨。项羽不知其短,尚有可谅,而不知其短之害,甚至视“短”为“长”则是一个大错误!这也正是他后来虽有雄心,而无雄才,终至事败的重要原因之一。

知人不易,自知更难。老子认为能识别他人只是机智,而能认识自己才算高明。古希腊也有近似的名言:“认识你自己。”认识自我是人类永远也不会完成的任务,直到今天,人们还一再强调“人贵有自知之明”。

有人说:我自己还能不了解我自己,这不是笑话吗?“如鱼在水,冷暖自知”。其实,问题绝不那么简单。仅就才能这一项来说,许多庸人却以天才自居,狂妄自大,不安于平凡的工作岗位;天才反而自轻自贱,悲观畏缩,压抑和埋没了自己潜在的优势。

有些杰出的天才甚至长期被自卑所困扰。俄罗斯大文豪屠格涅夫,在出版《猎人笔记》之前,一直怀疑自己的文学才华,几次准备放弃文学创作。奥地利哲学家维特根斯坦,写出了令人惊叹的不朽之作《逻辑哲学导论》后,仍然觉得自己缺乏哲学才能,一天半夜他去敲罗素的房门,失望地问这位英国的大哲学家:“我是不是个白痴?我能不能从事哲学事业?”还有许多科学攻关到了关键时刻,仅仅因科研承担者对自己才能缺乏自信导致半途而废。

当然,人们更多的是被自傲所害,我们往往高看了自己的长处。如今这个世界上,很少有人满足于自己的地位和财富,很少人不满意自己的才能。

怎样才能既不盲目骄傲又不妄自菲薄呢?这就需要我们进行广泛的社会交往,人也和任何事物一样,是在相互比较中获得对自己的正确认识的。如有人谈到自己的能力时说:“比上不足,比下有余。”这一认识就是通过比较得来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要进行广泛的社会实践,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修正对自己的认识。俗话说:“旁观者清,当事者迷。”苏东坡在《题西林壁》一诗中吟道:“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我们自己看不清自己的主要原因,就和身在庐山反而看不清庐山真面目是一个道理。要有自知之明,还得让自己跳出自我的小圈子,站在旁观者的立场来分析和评价自己。孔夫子称他每天反省自己三次。反省就是自己把自己作为对象进行审视,让自己成为自己的审判官。鲁迅先生也曾说过:“我有时解剖别人,但常常更严格地解剖自己。”这样才能对自己有清醒的认识。

另外从低谷中认识自己,也是一种智慧。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有时情场失意、工作不得志、与家人无法沟通、在同事中不被认同……我们常因为无法得到他人或是自己的认可与肯定而陷入低潮。当我们处在低潮时,其实正是好好反省、重新认识自己的时候,因为我们在所谓清醒的时刻,往往并非是真正的清醒。不管是刻意压抑或是在潜意识中,都会在有意或无心的时候,否定了内心种种的感受,也压抑了各种情绪,忽视了自己心灵深处的呼唤。生活中的低谷就像在马路上开车遇到红灯一样,可以让我们停下来做个短暂的休息,伸个懒腰、做做深呼吸来放松紧张的精神,甚至可以看看是否走错了方向。车子在行进当中需要集中注意力,若是没有这些短暂的休息,肯定是无法好好地继续完成旅程的。

中国人历来把自知之明看作君子的道德,认为善知人者必先知己。毛泽东早在青年时代就认识到自知的重要性。他在评论“五四”前夕各项社会改革的流弊时说道:今天下纷纷,本为变革应有的事情;就人而言,则是诸人自身本领之不足使然。而本身本领之不足:“此无他,无内省之明,无外观之识而已矣。己之本领何在,此应自知也。”不知道自己到底有多大本领,而妄谈变革社会,当然是十分可笑的,其可笑之处也在于缺少自知之明。

然而一个人要做到有自知之明并不容易。《贞观政要》有“知人既以为难,自知诚亦不易”的古训,自知比知人更难,难就难在它不仅需要智慧,而且需要勇气,敢于以挑剔的眼光面对自身的不足。这常常是与自尊心和自信心相冲突的。

人在社会上需要给自己一个心理定位,不要越位也不要错位,也不能不到位或者缺位。给自己定位定得太低,自卑了不行,人一自卑就没有精神、没有斗志;也不要越位,越位以后容易傲慢自负,看不起别人;错位更不行,你本来不适合当厂长、当经理,可非要争,争到最后彻底完蛋。就好像一些教授学者,学问上很好,可当不了管理者。因为管理者需要管理、公关的能力。所以,当教授的未必适合当院长,有管理能力未必能搞科研。如果能认清自己并给自己以合理的定位,生活会变得非常美好,到处阳光普照,自己也会心情愉悦;如果定位不当,自己痛苦,对别人也是负担。

微信阅读

评论 抢沙发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