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堡大变的主要原因就是文官集团和勋贵集团争斗造成的?!
此话一出。
李善长和徐达瞬间就冷汗直流。
因为现在李善长就是文官之首,徐达就是勋贵之首。
两人就可以说是代表朝堂之上的文官集团和勋贵集团。
原先朝堂之上的文管集团之首是胡惟庸。
胡惟庸是华夏历史上最后一个宰相,早年追随朱元璋起兵,颇受宠信,任丞相。
可胡惟庸结党营私,威胁到了皇权,遭到朱元璋的猜忌,被朱元璋处死。
随后还爆发了著名的胡惟庸案。
这胡惟庸案牵连甚广,致死者高达三万余人。
直到现在洪武十五年,胡惟庸案还没有结束。
如今朱永明此话一出。
李善长,徐达能不害怕吗?
他们担心,朱元璋因为朱永明的话,再次大开杀戒。
两人偷偷看了看朱元璋,见朱元璋没有看向他们,才松了一口气。
可他们不知晓的是。
现在朱元璋正在看向朱标,还对着朱标递了一个眼神。
这是在更告诉朱标,‘看看老子,没有杀错胡惟庸吧!’
在胡惟庸案中,朱标总是劝说朱元璋,减少牵连,减少杀戮。
可朱元璋根本就没有听朱标的。
如今听见朱永明的话后,朱元璋只觉得杀的还是太少了。
“永明,你觉得土木堡大变真的是因为文管集团和勋贵集团的争斗吗?”
朱标没有理会朱元璋,而是对着朱永明,问道。
他想听听朱永明的看法。
其实对于这种说法,朱标是不太相信的,他觉得文官和勋贵没有那么大的能力。
再说土木堡大变文官和勋贵可是死了不少人。
如果土木堡大变真的是文管集团和勋贵集团的谋划,那么他们就不会死那么多人。
“大哥,这个真的不太好说。”
“毕竟历史是有胜利者书写的,土木堡大变具体背后有什么深意。”
“这一点,我们谁都确定不了。”
“这都是几百年前的事情。”
“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土木堡大变之后,大明的文官集团的确崛起了。”
“而大明勋贵也彻底的被大明文官压制了。”
“甚至在后面,大明勋贵基本都退出了大明的政治中心,变成了朝堂上的吉祥物了。”
“大明后期很多大事,大战,勋贵基本都没有什么指挥权和决定权了。”
“单从这一点来看。”
“土木堡大变背后很有可能就是大明文官集团和勋贵集团的争斗。”
“只不过是大明文管集团胜利了。”
“从朱祁镇之后,大明皇帝的皇权也被文官集团削弱了很多。”
“甚至在大明后期,大明内阁的权力比皇帝都大。”
朱永明闻言,思考了一下,说道。
对于这种事情,他也只能表达一下自己的看法,毕竟历史中是不会记载这种事情的。
不过华夏历史都是胜利者书写的。
有太多的不确定性。
就好比:满清记载的明朝历史,其中就丑化了明朝,很多明朝的功绩,满清就没有记录。
甚至故意编造。
朱永明曾经就看过一段清初历史学家计六奇在《明季北略》记载的明末历史。
其中写到:“……贼攻西直门不克,攻彰义门。什刻,门忽启,盖太监曹化淳所开。得胜、平子二门亦随破。或云王相尧等内应也。”
文中认为彰义门(即广安门)在被攻击时,是曹化淳开了城门。
可那个时候曹化淳根本就不在京城,而是在南京。
这根本就是虚假记载。
所以土木堡大变背后是不是真的有大明文官集团和勋贵集团争斗的原因。
这一点,朱永明不敢肯定。
不过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还是可以的。
但他不知道,他的个人看法,完全可以影响到朱元璋和朱标对大明文官集团和勋贵集团的态度。
也让李善长,徐达两人冷汗直流。
如果现在没有朱永明在,李善长,徐达两人早就下跪在朱元璋面前了。
没有看见。
此刻,朱元璋正在直直的看着李善长,徐达两人。
“父亲,我觉得,这种说法不太信,木堡大变文官和勋贵也战死不少。”
“在说,这就算是真的,也是朱祁镇没有本事压制文官和勋贵。”
“作为一个帝王宠信宦官就是失败。”
“御驾亲征,数十万大军出征,听从一个宦官的话,这是什么行为?”
朱标看见朱元璋的动作,又看见李善长,徐达冷汗直流,于是开口说道。
不管朱标内心是怎么想的。
但此刻,他不希望朱元璋在对朝堂大开杀戒。
“大哥说的不错,如果朱祁镇和太祖朱元璋一样有魄力。”
“那些文官,勋贵怎么敢有什么想法。”
“在大明洪武时期,永乐时期,大明的文官,勋贵根本就是一个乖宝宝。”
“一点自己的想法都不敢有。”
朱永明闻言,顺着朱标的话说道。
朱祁镇这个皇帝,他很鄙视,也看不起,所以不想给朱祁镇说什么好话。
虽然朱标和朱永明都替大明文官,勋贵说话了。
可朱元璋内心还是有些顾忌大明文官,勋贵会在以后威胁皇权。
不过现在有朱永明,李善长,徐达在。
不适合他和朱标聊大明文官,勋贵的事情。
所以朱元璋直接岔开话题说道。
“不要再给咱说那个蠢货畜生了,咱已经不想听了。”
“来先吃饭,吃完饭给咱说说内阁是什么?”
老朱的记忆和敏感度可真厉害,朱永明只是提了一次内阁,他就记住了。
朱永明现在也有点饿了,听见朱元璋的话后就开始吃喝了。
朱元璋,朱标也陪着朱永明吃了一点。
可李善长,徐达是一点也没有动,就静静的看着三人吃喝。
等酒足饭饱之后。
朱元璋就迫不及待的的询问内阁的事情了。
一个可以在未来威胁皇权,甚至压制皇权的存在,他是非常重视的。
“朱总,这大明内阁制度,在我看来就是变相的丞相制度。”
“大明内阁的权力和丞相差不多。”
“甚至有时候大明内阁的权利比丞相的权利还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