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书评
一个认真看书分享的网站

第3章

北京深秋的阳光透过 “食语” 酒窖的高窗,在江砚刚种下的紫苏盆栽上投下斑驳光影。苏小满将熬好的琥珀色焦糖倒入 “味” 字形模具,糖液冷却时发出细微的脆响,与酒窖里老式挂钟的滴答声交织成奇妙的韵律。江砚握着她执勺的手,指腹摩挲着她掌心的茧 —— 那是五年前在 “云阁” 后厨,她笨拙地学切菜时留下的印记,如今却成了连接彼此味觉记忆的桥梁。

“佐藤大师回信了,” 江砚翻开手机邮件,屏幕光映在他领针的厨刀图案上,“京都‘味之桥’文化基金会想和我们合作,在中日两国同步举办‘味觉传承工作坊’。” 苏小满凑近时,看见邮件附件里的设计图 —— 左侧是京都岚山的竹林,右侧是北京胡同的灰瓦,中间用糖艺桥身连接,桥面上还刻着 “味无国界” 的中日双语。

“就用师傅的紫铜锅做两国工坊的教具吧。” 苏小满指着设计图上的锅具图标,突然想起京都 “樱月庵” 里,小林美咲展示的那本泛黄菜谱,“你说,当年师傅和小林先生是不是也想过,让味道像桥一样跨越国界?” 江砚没有回答,只是从口袋里摸出银质袖扣,将蔓草纹的 “味” 字与手机屏幕上的桥形图案重叠 —— 光影交错间,袖扣的金属光泽与屏幕的冷光竟融合成温暖的琥珀色。

青少年厨艺工坊的成果展正在庭院举行。那个送蜂蜜的小姑娘 —— 名叫林溪的女孩,正用 3D 打印笔在糖艺桥上 “绘制” 京都塔的轮廓。她围裙上的 “味” 字刺绣已洗得有些发白,但樱花与紫苏的图案依然清晰。“江主厨,苏姐姐,” 林溪举起点心,糖桥上的分子料理凝胶在阳光下折射出七彩光斑,“我把巴黎的凝胶、京都的和果子皮,还有奶奶的蜂蜜都放进去了!”

江砚蹲下身,看着点心上歪歪扭扭的糖艺纹路,突然想起在京都渡月桥边,师傅年轻时的照片 —— 那时他也穿着白大褂,手里捧着类似的和果子。苏小满在镜头后记录下这一幕,发现林溪的发间别着枚迷你玉章,正是江砚用师傅给的和田籽玉打磨的 “小满” 章缩小版。“这孩子,把我们的故事都绣进围裙里了。” 苏小满的声音带着笑意,却在看见林溪袖口露出的烫伤疤痕时,突然哽咽 —— 那是上周学熬糖时不小心留下的,像极了她自己掌心上的旧疤。

“味之桥” 文化项目启动仪式定在冬至。江砚特意将场地选在 “食语” 新扩建的玻璃温室,透过透明穹顶能看见飘落的初雪。佐藤大师穿着中山装出席,胸前别着与江砚同款的银质厨刀领针 —— 那是用京都伏见区的银矿特制的 “味之桥” 系列。小林美咲则带来了 “樱月庵” 的镇店之宝:江户时代的 “五味调和” 茶碗,碗底用中文刻着 “和而不同”。

“请各位品尝‘味之桥’特调饮品。” 苏小满推着餐车走来,玻璃杯中是用中国紫苏、日本抹茶、巴黎分子气泡水调制的混合饮料。江砚接过饮品时,看见杯壁上凝结的水珠正沿着 “味” 字刻痕滑落,突然想起师傅玉章上的云纹 —— 那些被岁月磨平的棱角,如今都化作了连接人心的沟壑。

项目启动后的第一个月,中日两国的青少年通过 VR 技术同步制作点心。林溪在屏幕那头兴奋地展示她的作品:用北京糖画技法绘制的岚山竹林,搭配京都 “水引” 包装。江砚看着 VR 画面里两国孩子交叠的虚拟手掌,突然明白佐藤邮件里的那句话:“桥的存在不是为了跨越距离,而是为了证明距离可以被味道消解。”

疗养院传来消息,师傅的意识恢复得越来越好。当护工把 VR 设备戴在他头上,让他看见中日孩子共同完成的 “味之桥” 点心时,老人浑浊的眼睛里渗出泪水。他颤抖着抬起手,指向屏幕上糖艺桥身的某处 —— 那里用柠檬汁写着 “心传” 二字,与他三十年前在京都菜谱上留下的字迹一模一样。

“师傅是想说,真正的传承是心与心的传递。” 苏小满握着江砚的手,发现他的指尖冰凉。玻璃温室的暖光灯下,两人交握的手掌影子投在地面,恰好形成 “味” 字的结构 —— 左边是执刀的手,右边是执笔的手,中间是流淌的五味河。

春分那天,“味之桥” 项目迎来国际美食论坛。江砚站在主会场中央,身后的大屏幕播放着从 “云阁” 后厨到巴黎展会的影像片段。他举起师傅的紫铜锅,锅内壁的 “蟹眼泡” 纹路在追光灯下清晰可见:“三十年前,我的师傅在京都用这口锅熬糖,尝试将中国技法融入和果子;五年前,我在‘云阁’用它教苏小满切第一刀黄瓜;今天,它将成为连接中日青少年味觉记忆的桥梁。”

台下的小林美咲站起身,展开那本泛黄的紫苏和果子菜谱:“江先生的师傅当年留下的不仅是配方,更是一种味觉的世界观 —— 就像这菜谱角落的柠檬汁字迹:‘味之桥,在人心交汇之处。’” 她说话时,苏小满看见菜谱投影在屏幕上,那些隐藏的字迹在紫外线下显现出完整的桥形图案,与 “食语” 酒窖砖墙上的影子完全重合。

论坛结束后,林溪抱着新做的点心找到江砚。这一次,她用 3D 打印笔 “画” 出了真正的 “味之桥”—— 桥的一端是 “云阁” 的后厨窗口,另一端是 “樱月庵” 的木门,中间的桥身用五种颜色的糖艺拼成 “酸甘苦辛咸”。“江主厨,你看!” 林溪的眼睛亮得像缀满星光的塞纳河,“我把你们的故事都放进点心里了!”

江砚蹲下身,看着点心上 “云阁” 窗口的细节 —— 那是用糖艺还原的五年前他和苏小满错拿手机的场景。他突然想起巴黎展会上,娜塔莎说的 “传承是让过去与现在对话”,而此刻,对话不仅发生在时间维度,更跨越了国界与人心。

深夜的 “食语” 酒窖,江砚将京都带回的紫苏种子移栽到更大的陶盆。苏小满用紫铜锅熬制新的焦糖,糖色泛起 “蟹眼泡” 时,她突然听见手机提示音 —— 佐藤大师发来邮件,附件是京都 “味之桥” 石碑的最新拓片,上面的刻痕在春雪融化后显现出隐藏的图案:两只交握的手,一只执刀,一只执笔,中间是流动的五味河。

“你看,” 苏小满将拓片投影在酒窖墙上,光影与两人的影子重叠,“原来师傅们早就知道,味觉的桥梁最终要靠人心来搭建。” 江砚握住她的手,发现她掌心的茧与自己的恰好吻合 —— 那是无数次共同熬糖、切菜留下的印记,如今成了 “味之桥” 最坚实的基石。

窗外的北京春雨淅沥,“食语” 的灯箱在雨幕中投下温暖的光。江砚看着苏小满无名指上的钻戒,突然想起巴黎塞纳河畔的求婚誓言:“下一次,我们带孩子们去京都。” 而此刻他知道,所谓 “下一次”,早已在每一次食材相遇、每一双传递味道的手掌、每一颗愿意理解的心中,悄然发生。

苏小满将熬好的焦糖倒入新模具,这一次不是 “味” 字,而是桥的形状。琥珀色的糖液在模具中冷却时,她想起飞机上的梦境 —— 梦里的光影交错,原来不仅预示着京都之旅,更昭示着 “味之桥” 将超越地域与时间,在无数人的心间永续生长。

江砚从背后轻轻拥住她,下巴抵在她发顶:“你听,” 他指着酒窖角落的紫苏盆栽,“嫩芽破土的声音,像不像新的味觉故事开始的声响?” 苏小满笑着点头,感受着他怀抱的温度,突然明白,从手机错拿的那个午后开始,他们的人生就像这不断生长的紫苏,在时光的滋养下,终将长成连接过去与未来的 “味之桥”,而桥上行走的,是所有用心品尝、用爱传承的味道与人生。

微信阅读

评论 抢沙发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