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让人爱不释手的历史古代小说,大明第一狠人朱元璋,正等待着你的探索。小说中的朱元璋马秀英角色,将带你进入一个充满惊喜和感动的世界。作者焱晟的精心创作,使得每一个情节都扣人心弦,引人入胜。现在,这本小说已更新至第14章,215132字,热爱阅读的你,快来加入这场精彩的阅读盛宴吧!主要讲述了:流浪的足迹,如同朱重八的生命线,在淮西大地上艰难地延伸,勾勒出一幅浸透血泪的“乞食地图”。他从钟离太平乡出发,一路向南、向西,足迹遍及定远、合肥、固始、光州(今河南潢川)、汝宁府(今河南汝南)……广袤…
《大明第一狠人朱元璋》精彩章节试读
流浪的足迹,如同朱重八的生命线,在淮西大地上艰难地延伸,勾勒出一幅浸透血泪的“乞食地图”。他从钟离太平乡出发,一路向南、向西,足迹遍及定远、合肥、固始、光州(今河南潢川)、汝宁府(今河南汝南)……广袤的淮西平原,成了他挣扎求生的巨大坟场。
他不再是那个只知低头乞讨的小沙弥。生存的本能迫使他进化出更复杂的“技能”。
识气:他学会了远远观察一个村庄的“气象”。炊烟的浓淡、人声的有无、田地的荒芜程度、甚至村口是否有新坟,都成了他判断此地是否值得靠近、是否有乞讨可能的依据。死寂无声、新坟累累的村子,往往意味着瘟疫或绝境,靠近就是找死。稍有炊烟、偶有人声的,则需更加警惕,因为那里的人往往排外且吝啬。
辨路:他熟知了哪些大路常有元兵巡逻队经过,哪些小路崎岖但相对安全。他学会了避开官道驿站,那里是元朝统治的触角,对形迹可疑的流丐盘查极严,动辄打骂甚至抓捕充役。他更熟悉那些荒僻的野径、干涸的河床、连绵的丘陵,那是流民和野兽共同的通道,危险,却也意味着可能的“机会”。
听风:风声鹤唳的年代,流言是生存的重要信息。在破庙栖身时,在路边歇脚时,在偶尔能混入的施粥棚前排队时,他竖起耳朵,捕捉着流民口中支离破碎的信息碎片:“听说濠州那边又闹红巾了…”“光州城里的达鲁花赤(元朝地方长官)昨天又砍了一批人,脑袋挂在城门上…”“颍州那边发了大水,冲垮了河堤,淹死好多人…”“白莲教的大师在信阳聚众,说是弥勒降世,要度化众生…” 这些信息,如同散落在黑暗中的碎片,被他默默地收集、拼凑,在心中绘制着一幅更加宏大的、动荡不安的天下图景。
然而,这幅“地图”上,涂抹得最浓重的,是淋漓的鲜血和无尽的苦难。
在合肥城郊,他亲眼目睹了一场小规模的元兵劫掠。
一队盔甲歪斜、神情凶悍的蒙古骑兵,如同闯入羊群的饿狼,冲进一个刚遭了蝗灾的村庄。他们狞笑着踹开本就摇摇欲坠的屋门,将惊恐的村民像牲口一样驱赶到村中空地。
稍有反抗或动作稍慢的,雪亮的弯刀便毫不犹豫地劈下!一颗白发苍苍的头颅滚落在泥泞中,无头的躯体抽搐着倒下,温热的鲜血喷溅在冰冷的雪地上,红得刺眼。哭喊声、哀求声、元兵粗野的狂笑声、战马的嘶鸣声混杂在一起。
粮食、家禽、甚至年轻的女人,都被粗暴地抢夺、掳走。最后,一把火点燃了村中几间茅屋,浓烟滚滚,火光冲天,映照着元兵扬长而去的背影和村民绝望的哭嚎。
重八躲在远处一片枯萎的芦苇丛中,死死捂住自己的嘴,身体因为愤怒和恐惧而剧烈颤抖。那喷溅的鲜血、滚落的头颅、熊熊的火焰,如同烧红的烙铁,深深烙印在他的脑海里,让他对“元兵”二字的理解,从抽象的压迫变成了具象的、血腥的仇恨。
在固始境内,他误入了一片瘟疫肆虐的“死地”。那是一个被废弃的集镇,空气中弥漫着浓重得化不开的尸臭和一种甜腻的、令人作呕的腐败气息。
街道两旁,门户洞开,如同张开的黑洞。
随处可见倒毙的尸体,有的肿胀发黑,流出黄绿色的脓水,爬满了蛆虫;有的蜷缩在墙角,早已风干成骷髅。
一群群眼睛发绿的野狗在废墟间游荡,撕咬着腐尸,发出令人牙酸的咀嚼声。几只硕大的乌鸦站在光秃秃的枯树上,发出嘶哑的鸣叫。
重八强忍着胃里的翻江倒海和巨大的恐惧,只想尽快穿过这片死亡之地。然而,就在他即将走出集镇边缘时,一个微弱的声音叫住了他。
“后生……行……行行好……”
声音来自路边一个坍塌了一半的窝棚里。
重八警惕地望去,只见一个形容枯槁、眼窝深陷的老妇人,蜷缩在几片破草席上,身上盖着一条看不出颜色的破被。她伸出一只瘦得像鸡爪的手,颤抖着指向身边一个同样奄奄一息、约莫五六岁的小女孩。
“给……给孩子……一口……水……”老妇人浑浊的眼睛里充满了哀求。
重八的心猛地一缩。他怀里的瓦钵是空的,他自己也渴得要命。
他犹豫了一下,还是走到不远处一个结了冰的污水坑边,用瓦钵砸开一点薄冰,舀了小半钵浑浊腥臭的冰水。
他小心翼翼地端到窝棚边,放在老妇人手能够到的地方。
老妇人挣扎着,用尽最后一点力气,将瓦钵推到小女孩干裂的嘴唇边。
小女孩本能地啜吸着那浑浊的冰水。
老妇人看着小女孩喝水,枯槁的脸上露出一丝极其微弱的、近乎解脱的笑意,然后,头一歪,彻底没了气息。
那双浑浊的眼睛,依旧圆睁着,望着灰蒙蒙的天空。
小女孩似乎没有意识到奶奶的离去,依旧贪婪地啜吸着瓦钵里所剩无几的脏水。
重八看着眼前这一幕,一股难以言喻的悲凉和窒息感攫住了他。他默默地拿起瓦钵,转身离开。身后,传来小女孩微弱的、断断续续的哭声,很快又被野狗的吠叫淹没。
他不敢回头,只是加快了脚步,逃离这片被死亡彻底统治的炼狱。老妇人临死前那解脱般的微笑和小女孩无助的哭声,成了他噩梦中挥之不去的画面,让他深刻体会到,在这乱世,死亡有时竟是一种仁慈,而活着,才是无间地狱。
这些血与泪的见闻,如同冰冷的重锤,反复敲打着朱重八的心。
他心中的那幅“地图”,早已超越了求生的路径,变成了一幅控诉元廷暴政、记录生民涂炭的血泪长卷!每一次目睹的暴行,每一具倒毙的尸骸,都在他心中那名为“反抗”的干柴堆上,添上了一根新的柴禾。
那被压抑在皇觉寺佛像后的、源自兵书的火焰,在这些血泪的浇灌下,燃烧得更加炽烈、更加危险!
小说《大明第一狠人朱元璋》试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