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书评
一个认真看书分享的网站

杨微小说种地种田生活日常在线阅读

备受书迷们喜爱的种田小说,种地种田生活日常,由才华横溢的作者“喜欢韦伯钢琴的大娇”倾情打造。本书以杨微为主角,讲述了一个充满奇幻与冒险的故事。目前这本小说已经更新至第10章,96648字,喜欢这类小说的你快来一读为快吧!主要讲述了:第二十三章 春茶新韵,茶事初逢三月的青石镇,山雾刚散,后山的野茶便迫不及待地冒出了新芽。杨薇蹲在茶垄边,指尖轻捻着一枚鹅黄的茶芽,目光被那抹鲜嫩的绿意勾得发亮。这是她今春头回采春茶,顾远说要给她炒一罐…

杨微小说种地种田生活日常在线阅读

《种地种田生活日常》精彩章节试读

第二十三章 春茶新韵,茶事初逢

三月的青石镇,山雾刚散,后山的野茶便迫不及待地冒出了新芽。杨薇蹲在茶垄边,指尖轻捻着一枚鹅黄的茶芽,目光被那抹鲜嫩的绿意勾得发亮。这是她今春头回采春茶,顾远说要给她炒一罐“明前雀舌”,比去年更香。

“阿娘!”念薇的声音从茶垄那头传来,他挎着个小竹篓,里面已经装了小半篓茶芽,“我采了好多!你瞧,这芽尖儿多嫩!”

杨薇笑着走过去,接过他手里的篓子:“咱们念薇手真巧,比阿娘当年采得还齐整。”她捏起一芽茶尖,放在鼻尖嗅了嗅,“带着晨露的香气,今年定能炒出好茶。”

顾远不知何时站在茶垄尽头,手里提着个粗陶壶,壶里飘着淡淡的花香:“婉儿,我让镇里的茶行送了新焙的龙凤团香,等会儿炒茶时添上,茶味更清冽。”他走过来,指尖拂过杨薇发间的木簪,“你昨日说想喝茉莉香片,我让花匠送了头茬茉莉来。”

“远哥总记着我。”杨薇望着他眼底的温柔,心头一暖。她想起去年春天,她第一次跟着顾远去镇里茶行选茶,被满屋子的茶香熏得头晕,是顾远握着她的手,教她辨认“雀舌”“旗枪”“莲心”,说“茶如人生,要慢慢品”。

“阿娘,我来帮你烧火!”念薇踮着脚,往灶里添了把松枝,火苗“噼啪”作响,“周大娘说,炒茶要‘高温杀青,低温揉捻’,我记着呢!”

“小淘气。”顾远笑着刮了刮他的鼻尖,“炒茶要守着灶,你这小身板儿,别被烟熏着了。”他转身从竹篓里拣出几枚最饱满的茶芽,“这些给阿蘅送过去,她昨日说想学炒茶。”

阿蘅的身影适时从院门口探出来,她扎着双马尾,手里攥着个蓝布围裙,发间还沾着片茶芽:“阿爹,阿娘,我来啦!”她跑过来,接过顾远手里的茶芽,“周大娘教我揉捻了,可我总揉不匀。”

“慢慢来。”杨薇摸了摸她的头,“炒茶急不得,就像做人,得沉得住气。”

灶上的铁锅已烧得发烫,顾远舀了勺山泉水泼在锅底,“滋啦”一声,腾起一团白雾。他握着杨薇的手,将茶芽均匀撒在锅里:“看,要像这样,用竹匾轻轻翻,别炒焦了。”

杨薇依言翻动着茶芽,青绿色的叶片在锅中舒展,渐渐泛出淡淡的金黄。念薇蹲在灶边,小脸被烟火熏得通红,却仍目不转睛地盯着:“阿娘,这茶怎么越来越香了?”

“因为茶芽里的香气被逼出来了。”顾远笑着解释,“就像咱们过日子,越琢磨,越有滋味。”

炒好的茶叶被倒在竹匾上晾凉,杨薇捏起一撮,放在鼻尖轻嗅:“这香气,比去年的更浓了。”她看向顾远,眼中闪过一丝期待,“远哥,今年咱们多炒些茶,拿到镇里的茶行去卖,好不好?”

“好。”顾远点头,“我让镇里的掌柜预留了最好的位置,就说这是‘婉香茶行’的头春茶。”

“婉香茶行?”念薇歪着脑袋,“是阿娘的名字吗?”

“是。”杨薇笑着摸了摸他的头,“咱们家的茶,要打出自己的名号。”

春茶的事刚定下,镇里便传来消息——县太爷要举办“春日茶会”,邀请各乡的茶农、茶商参加,评选“最佳春茶”。顾远得知后,连夜帮杨薇准备了茶样,又特意定制了青瓷茶罐,罐身上烧着“婉香”二字,是他亲手写的。

“婉儿,”顾远将茶罐递给她,“这是咱们第一次参赛,别紧张。你炒的茶,比县里任何一家都好。”

杨薇接过茶罐,指尖触到罐身上未干的釉色,心中泛起暖意。她想起初到青石镇时,在墨香斋见过的那些茶盏,想起顾远教她辨认茶叶时的耐心,想起这些日子里,两人一起采茶、炒茶、晾茶的点滴。

茶会当日,青石镇的茶行前挤满了人。杨薇穿着月白色的棉裙,发间别着顾远送的茉莉簪,站在茶案后,手捧一盏青瓷茶盏,里面浮着两片新炒的春茶。阳光透过茶盏,在她脸上投下斑驳的光影,像极了那年春天,她蹲在茶垄边,第一次看清茶芽模样的模样。

“各位前辈,这是小女制的‘明前雀舌’。”杨薇将茶盏递给县太爷,“茶芽采自后山野茶树,用山泉水炒制,不加半分香料。”

县太爷接过茶盏,抿了一口,眼睛立刻亮了:“好茶!这茶汤清冽,回甘悠长,比去年‘松鹤楼’送的贡茶还妙!”

台下响起一片喝彩声。杨薇望着台下的顾远,他正举着茶盏,向周围的茶商介绍:“这是咱们青石镇的‘婉香茶’,用的是后山的野茶树,炒茶的手艺是我内人教的。”

茶会结束,“婉香茶”被评为“最佳春茶”,县太爷当场订了五十斤,说要送到京城给老佛爷尝尝。镇里的茶行掌柜也拉着杨薇的手,说:“杨姑娘,往后你的茶,我全包销!”

“谢谢掌柜。”杨薇笑着应下,转头看向顾远,他正朝她竖起大拇指。

回家的路上,念薇蹦蹦跳跳地跑在前面,手里举着两片茶芽:“阿娘,阿爹,我也要炒茶!”

“好。”顾远笑着将他抱起来,“等咱们回了家,阿爹教你炒茶,阿娘给你做茶点。”

“我要做桂花茶点!”念薇拍着小手,“阿娘做的桂花糕,配阿爹炒的茶,肯定最香!”

杨薇望着父子俩的背影,望着后山上新抽的茶芽,忽然觉得,所谓“幸福”,不过是有人在身边一起忙碌,一起期待,一起把平凡的日子,过成诗。她的“婉香茶”,不仅是一种味道,更是她和顾远、和家人、和这片土地的羁绊。

(后续情节预告:婉香茶行开张、顾远带杨薇参加州府茶博会、念薇跟周大娘学炒茶、后山发现野生茶树群、系统发布“茶宴”任务(如茶冻、茶糕)、村民们合力修缮茶马古道促进贸易等,故事将继续围绕“美味”与“传承”展开,填充更多温暖、治愈的日常细节。)

第二十四章 墨香启智,女学初成

六月的青石镇,蝉鸣裹着槐花香漫过青瓦屋檐。杨薇蹲在村东头的老槐树下,面前摆着块新刷的黑板——这是她用镇里木匠打的旧门板改的,边缘还留着榫卯的痕迹。黑板上歪歪扭扭写着“女子识字班”,旁边画了朵野菊,是她教的第一批学生阿秀画的。

“阿娘,我来帮你擦黑板!”念薇踮着脚,举着块半湿的布跑过来,发间的虎头帽被风掀起,露出两撮翘起的呆毛。他擦得太用力,黑板上的“菊”字被蹭花了,急得直跺脚:“阿娘,我擦不好!”

“慢慢来。”杨薇笑着接过布,“黑板要轻轻擦,像擦你脸上的灰那样。”她指尖轻抚过黑板上的粉笔痕,忽然想起三个月前的深夜——顾远翻着从县学借来的《女诫》,对她说:“你总说‘知识不分男女’,可镇里的姑娘们,连自己的名字都不会写。”

那时她望着窗外漆黑的夜,想起自己穿越前的课堂,想起那些因“女子无才便是德”被关在绣楼里的姑娘。她捏紧顾远的手:“我要办女学,就在村里,让所有想读书的姑娘都能来。”

如今,她的“婉香女学”开在村东头的破庙里。庙门被顾远找木匠修好了,窗棂糊上了新纸,供桌上摆着她用黄金米酿的桂花酿——这是给先生们的束脩。可头天开课,只来了三个姑娘:阿秀(王大婶家的)、二丫(张屠户家的)、小菊(村西头的孤儿)。

“阿娘,她们是不是怕先生?”念薇趴在窗台上,小声问。

杨薇摸了摸他的头:“不是怕,是没见过女先生。”她转身看向供桌后的小黑板,上面用红漆写着“凡来读书者,赠黄金米一升”——这是她和顾远商量出的法子,“用粮食当学费,娘亲们就不会心疼了。”

第二日清晨,破庙的木门“吱呀”一声被推开。二丫的母亲挎着竹篮站在门口,篮里装着半袋糙米:“杨先生,我家二丫要来读书。”她搓了搓手,眼眶泛红,“她爹说‘女娃读什么书’,可我就想让她认几个字,将来不被人欺负。”

杨薇接过米袋,指尖触到粗糙的米粒:“婶子放心,我一定好好教她。”

第三日,小菊的舅舅背着个破布包来:“我家小菊父母早逝,托我送她来。”他掀开布包,露出几枚铜钱,“这是她攒的,虽少,却是心意。”

杨薇将铜钱收进木匣,转头对小菊笑:“小菊,以后你就是女学的学生了。”

到第七日,女学已有十二个学生。她们有的提着竹篮,有的抱着布偶,发间别着野花,眼神里带着怯生生的期待。杨薇站在黑板前,用树枝蘸着锅底灰当粉笔,一笔一划教她们写“人”字:“撇要正,捺要稳,像人的脊梁。”

“阿娘,”念薇蹲在最后一排,举着块小木牌,“我写了‘杨薇’两个字!”他写的字歪歪扭扭,却用了最红的粉笔,“我要把阿娘的名字写在黑板上!”

“傻孩子。”杨薇笑着将他抱上讲台,“阿娘的名字,要写在你心里。”

入夏的雨来得急。一日午后,杨薇正教学生们读《诗经·关雎》,窗外突然电闪雷鸣。念薇冲进教室,浑身湿透:“阿娘,河水涨了!村西头的木桥被冲垮了!”

杨薇的心一沉——木桥是女学学生们回家的必经之路。她立刻带着念薇和几个大点的姑娘去查看。只见湍急的河水卷着断木,木桥的桥墩已被冲得歪斜,桥板七零八落地漂在水里。

“阿娘,我们怎么回家?”二丫攥着她的衣角,小声哭起来。

杨薇蹲下来,帮她擦掉眼泪:“别怕,阿娘带你们去镇里借宿。”她转身对念薇说:“你去顾大哥的铺子,让他送几艘木船来。”

顾远赶到时,雨正下得大。他脱了外衫披在杨薇身上,手里提着盏灯笼:“我已经让伙计去镇里借了三艘木船,半小时后到。”他摸了摸念薇的头,“小念薇真能干,会自己跑来找我。”

“阿爹,我怕阿娘淋湿。”念薇仰起小脸,睫毛上挂着雨珠。

“阿爹在呢。”顾远将杨薇往怀里带了带,用自己的外衫替她遮雨,“有我在,没人能欺负你们。”

木船到了。杨薇带着学生们依次上船,自己最后一个跳上去。河水溅湿了她的裙角,她却望着两岸的野菊笑了:“等桥修好,咱们要在桥边种满野菊,给女学的姑娘们当花路。”

“好。”顾远握住她的手,“等桥修好,我让人在桥头立块碑,刻上‘婉香女学桥’。”

雨停时,已是深夜。杨薇坐在船头,望着天上的月亮。顾远给她披了件干衫,手里端着碗热姜茶:“今日辛苦了。”

“不辛苦。”杨薇捧着碗,喝了一口,“你看,她们学得多认真。”她指了指船尾的二丫,那孩子正借着月光,在随身带的布片上描“人”字。

顾远顺着她的目光望去,轻声道:“你做的事,比我经商有意义多了。”

“可你经商,是为了让咱们有更好的生活。”杨薇靠在他肩上,“而我教书,是为了让姑娘们有更好的未来。”

“都是为了‘更好的未来’。”顾远吻了吻她的发顶,“只是你的‘未来’,比我想象的更温暖。”

回到村里时,天已蒙蒙亮。杨薇刚踏进家门,王氏就端着热粥从厨房出来:“婉儿,你昨儿个淋了雨,快喝碗粥暖暖。”她压低声音,“桥的事,我和村里的老人们商量过了,大家凑钱修,你不用操心。”

杨薇接过粥,眼眶一热:“大娘……”

“谢什么。”王氏摆了摆手,“我家二丫能读书,是我做梦都不敢想的。你做了大好事,咱们全村都该谢谢你。”

次日清晨,村里的青壮年们扛着木材、带着工具来到河边。顾远请来的木匠师傅站在岸边,指挥着众人打桩、架梁。杨薇带着女学的学生们,蹲在岸边给工人们递水:“阿叔,歇会儿吧!”

“不歇!”张屠户擦了把汗,“我家二丫说,等桥修好,要第一个走过来给你送野花。”

“阿娘,”念薇举着一束野菊跑过来,“这是我和阿蘅摘的,给修桥的阿叔们!”

野菊的清香混着木材的木香,在晨风中散开。杨薇望着眼前的景象——村民们合力修桥,女学的学生们在岸边加油,顾远站在木匠旁边,认真地比量着桥板的尺寸——忽然觉得,所谓“希望”,不过是有人愿意为了共同的美好,一起努力。

三个月后,“婉香女学桥”正式完工。青石板桥栏上刻着“女子读书,如菊绽放”的字样,是顾远亲手写的。桥边的野菊开得正盛,女学的学生们排着队,蹦蹦跳跳地走过新桥。

“阿娘,你看!”念薇指着桥栏上的字,“先生说,这是‘婉香女学桥’!”

“嗯。”杨薇笑着摸了摸他的头,“以后,你们都是桥边的小菊花,越开越艳。”

夕阳的余晖洒在桥上,将学生们的影子拉得很长。远处传来顾远的声音:“婉儿,该上课了!”

杨薇应了一声,转身走向破庙。庙门两侧,她新挂了块木牌,上面写着:“凡来读书者,皆为君子。”门内,传来学生们的读书声,清脆如铃,混着野菊的清香,在夏日的风里飘得很远。

她知道,这座桥,不仅连接了河的两岸,更连接了无数女孩的命运。而她的“美味人生”,早已从灶台上的酱菜、酒坛里的桂花酿,延伸到了这方小小的课堂——在这里,她不仅教会了姑娘们识字,更教会了她们,什么是勇气,什么是希望,什么是“不被定义”的人生。

小说《种地种田生活日常》试读结束!

微信阅读

评论 抢沙发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