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重生之回到转业的那天》是一本让人欲罢不能的都市日常小说,作者“骑车飞上天”以其细腻的笔触和生动的描绘为读者们带来了一个充满想象力的世界。本书的主角是林禧悦吴雅轩,一个充满个性和魅力的角色。目前这本小说已经更新190080字,喜欢阅读的你快来一读为快吧!
重生之回到转业的那天小说章节免费试读
深秋的市委大院,梧桐叶落尽,枝桠嶙峋地分割着灰白的天际。那场席卷市纪委乃至更高层面的风暴,其震波仍在体制的深层细密地扩散、消化。空气中漂浮着一种刻意维持的平静,底下却是无数双审视、评估、或庆幸或忌惮的眼睛。
林禧悦办公室的窗户开了一线,冷风灌入,吹散了药膏和消毒水的气息。他身上的固定支架大多已拆除,但左臂仍吊着绷带,行走时右腿显出不易察觉的僵硬,那是身体对创伤的顽固记忆。脸色较受伤前少了些血气,轮廓却愈发削硬,眼神沉静如水,唯有在目光掠过窗外某个虚无的点时,会骤然凝结出一丝深寒。
桌面上,文件堆叠有序。最上面一份,是关于周大栓同志名誉恢复及待遇落实的最终批复,盖着鲜红的印章。旁边是市农机厂职工联名信反映问题的后续处置简报。还有一份,是市纪委内部的岗位调整建议征求意见表——并非来自组织部,而是纪委常委会的初步动议。
手指在那份意见表上无意识地轻叩,他的目光却投向窗外寥落的庭院。
门被推开,李卫国走了进来,带着一身外面的冷气。他看起来清减了些,眼袋明显,但目光如炬,眉宇间那股积郁已久的沉闷被一种淬火后的锐利所取代。
他径直坐下,抓起林禧悦的茶杯喝了一大口,长吁一口气:“总算能稍微透口气了。赵建国的纪律审查还在深入,咬出了几个条线上的苍蝇,大老虎暂时没动。省里意思,稳住局面,步步为营。”
林禧悦静静听着,并不插言。
李卫国放下茶杯,看向他:“身体怎么样?这份征求意见看到了吧?常委会几个老家伙的意思,你这次在‘908’专案里表现突出,虽然身体还需要恢复,但岗位不能老是悬着,也该动一动了。”
“我服从安排。”林禧悦语气平淡。
“少跟老子打官腔!”李卫国笑骂,随即正色,“给你两个选择。一,还在咱们纪委系统,去案件审理室,先把级别解决了(正科),负责一个摊子,那边老主任马上退,需要个能压得住阵的。二,去信访室当主任,也是正科,担子轻点,更利于你恢复。”
都是纪委内部的关键科室。案件审理室负责对调查终结案件的审核把关,专业性强,权力不小。信访室则是线索入口,繁琐,但信息汇总。
林禧悦的目光从窗外收回,落在李卫国脸上,没有丝毫犹豫:“我去审理室。”
李卫国眼中闪过一丝“果然如此”的神色,点头:“好!审理室是个磨刀石,也能最快接触到各种类型的案子,对你是个锻炼。就这么定了,老子去跟他们说。”
任命很快下达。林禧悦出任市纪委案件审理室副主任(正科级),主持工作。消息传开,反响相对平稳。一来他确有奇功在身,二来仍在纪委系统内晋升,级别也只是从副科到正科,符合常规,三来他重伤初愈,安排一个相对“内勤”却重要的岗位,于情于理都说得过去。
新的办公室比之前稍大些,书柜里塞满了各种党纪条规和案例汇编。审理室的工作枯燥却极需耐心和细致,要对调查部门移送的案卷进行事实、证据、定性、量纪的全面审核,如同法院的合议庭,一字千钧。
林禧悦沉了下来,像一块海绵吸收着水分,也像一把重新淬火的刀,在条文与案例的磨石上反复打磨。他本就自学法律底子深厚,加之有前世记忆的宏观视角和这一世亲身经历的惨痛教训,看问题往往比旁人更透彻、更毒辣。几个有争议的案子到了他手裡,都能抓住关键疑点,提出令人信服的审理意见,很快便在室内树立了威信。
日子在翻阅卷宗、主持室内讨论、撰写审理报告中平稳流逝。身体在逐渐康复,腿脚的僵硬感慢慢消退,只是阴雨天时,旧伤处仍会隐隐作痛,提醒着那场未远的杀机。
他没有忘记真正的目标。在审理一些涉及国有资产、工程招标的普通案件时,他总会格外留意,将其中的操作手法、漏洞与记忆中赵建国、刘茂才团伙的可能模式进行对照印证,不动声色地积累着更系统的认知。
期间,他去看了周大栓几次。老班长恢复了名誉,安排到一家市属企业的保卫科工作,精神面貌好了很多,但眼底深处的惊悸尚未完全褪去。林禧悦留下些营养品,嘱咐他安心工作,从不多言其他。
关于吴雅轩,他再未过问。只知道她已被正式移送司法,等待她的将是法律的审判。那段充满虚假与背叛的过往,连同那个“家”,已被他彻底从生命中剥离,如同剜去一块腐肉。
这日,他正在审理一份涉及市文化局专项资金使用的违纪案卷,内线电话响起。是门卫室,称省委宣传部有同志前来调阅相关案卷材料,需要他接待确认。
林禧悦有些诧异,此类协调通常由办公室负责,直接找到审理室的情况不多。他整理了一下衣领,虽仍在康复期,但接待上级部门,仪容仍需注重。
片刻后,敲门声响起。他道了声“请进”。
门被推开,一位身着浅灰色职业套装、气质干练的女子走了进来。她约莫三十出头,眉眼清丽,目光敏锐,带着一种体制内女性干部特有的沉稳与疏离。她手中拿着公函,步履从容。
“林主任您好,打扰了。我是省委宣传部理论处的苏晚晴。”她声音清朗,语速适中,递过公函,“根据部领导批示,需要调阅你们正在审理的文化局张某某一案的部分材料,用于一项舆情风险研判。”
林禧悦接过公函看了一眼,省委宣传部的红色抬头和印章无误,事由也清晰。他抬头看向这位苏处长,恰好迎上她打量过来的目光。两人的视线在空中短暂交汇,都从对方眼中看到了一丝审慎和探究。
“苏处长请坐。”林禧悦示意了一下对面的椅子,“调阅材料需要履行手续,还请稍等。”
“应该的。”苏晚晴微微点头,落座,姿态端正,目光不经意间扫过他桌上堆积如山的卷宗和略显苍白的脸色,最后落在他仍带着固定支架的左臂上,眼神里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讶异,但很快便恢复了平静。
林禧悦拿起内线电话,让室内勤务员送来调卷登记簿。等待的间隙,办公室内一时安静。
“林主任受伤了?”苏晚晴开口,语气是礼貌的关心,保持着恰到好处的距离感。
“一点小意外,不碍事。”林禧悦淡淡回应,不愿多谈。
苏晚晴似乎也无意深究,转而将话题引向工作:“张某某这个案子,我们关注到近期有些网络议论,虽然还没形成热点,但部里要求提前研判,做好预案。听说审理环节遇到了一些争议?”
林禧悦心中微动,这位苏处长对案件细节似乎有所了解,且敏锐地抓住了关键点——此案在定性上确实存在一些分歧。但他秉持审理工作纪律,只是谨慎回应:“案件还在审理过程中,具体情况不便透露。苏处长需要哪些方面的材料?”
“主要是涉及专项资金流向、违规决策程序方面的书证和笔录部分。”苏晚晴业务很熟练,显然来之前做足了功课。
这时,勤务员送来了登记簿。林禧悦迅速办理了调阅手续,指定了可提供的材料范围。苏晚晴签字确认,手续一丝不苟。
材料交接完毕,苏晚晴站起身:“谢谢林主任配合。如果后续审理中有需要宣传部协调的舆情方面问题,可以随时联系我。”她递过一张名片。
林禧悦双手接过,名片上印着“省委宣传部理论处副处长 苏晚晴”的字样及联系方式。他也回赠了自己的名片。
“不客气,分内工作。”
苏晚晴微微颔首,转身离开,步伐依旧从容干练。
林禧悦看着她离开的背影,目光在她名片上停留了片刻。苏晚晴…这个名字,他隐约有些印象,前世似乎听说过,是某位省委主要领导的独生女,婚姻似乎不太顺遂,但本人能力很强,在宣传系统内口碑不错。没想到这一世,会以这样的方式遇见。
他将名片收好,并未多想,继续埋首于眼前的卷宗。这只是工作中一次普通的交集,如同投入湖面的一颗小石子,泛起些许涟漪,很快便复归平静。
然而,数日后,在一次由省纪委组织的跨部门案件协调会上,林禧悦再次见到了苏晚晴。她作为省委宣传部的代表出席,负责涉纪案件舆情应对部分的协调。
会议间隙,众人休息。林禧悦因腿脚不便,留在座位上翻阅材料。苏晚晴端着一杯水走过来,在他旁边的空位坐下。
“林主任的伤看来恢复得不错。”她主动开口,语气比上次稍显随意。
“谢谢,还好。”林禧悦抬头回应。
“上次调阅的材料很有帮助。”苏晚晴顿了顿,看似随意地低声道,“关于文化局那个案子,我们内部评估,可能不仅涉及违纪,背后或有更复杂的利益输送。你们审理时,可以多关注一下那个‘文化发展基金会’的往来账目。”
林禧悦目光一凝!这个“文化发展基金会”正是他们内部讨论时怀疑可能存在洗钱渠道的关联点之一,但尚未有确凿证据!苏晚晴此言,绝非空穴来风,很可能宣传部掌握了某些来自其他渠道的线索或信息!
“苏处长这话……”林禧悦语气谨慎。
“只是基于舆情风险的一点不成熟判断,仅供参考。”苏晚晴立刻恢复了官方口吻,微微一笑,起身离开,“会议要开始了。”
林禧悦看着她走回自己座位的背影,心中波澜微起。这个女人,不简单。她看似无意的一句提醒,却可能为案件审理打开一个新的突破口。
会后,林禧悦立刻向李卫国汇报了此事。经省纪委与省委宣传部秘密沟通确认,苏晚晴提供的线索确实来源于宣传部门另一条线的监测信息,可信度较高。专案组随即调整方向,对“文化发展基金会”展开深入调查,果然发现了重大嫌疑!
这一次看似偶然的工作交集,以及苏晚晴那句关键的提醒,让林禧悦对这个女人的印象加深了几分。但他依旧将全部精力投入到工作中,与吴雅轩的离婚程序已在默默进行,他对感情之事,暂时无暇也无心顾及。
他只是将苏晚晴的名片,小心地收在了办公桌抽屉的深处。或许,在未来某个时刻,这条偶然建立起来的工作联系,会以某种意想不到的方式再次显现其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