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书评
一个认真看书分享的网站
完结版《闻时小筑》章节阅读

闻时小筑

作者:薪蓝

字数:326244字

2025-09-10 08:13:38 连载

简介

如果你喜欢现言脑洞类型的小说,那么《闻时小筑》绝对值得一读。小说中精彩的情节、鲜活的角色以及深入人心的故事,都会让你沉浸其中,难以自拔。目前,这本小说已经连载,总字数已达326244字,喜欢阅读的你,千万不要错过。

闻时小筑小说章节免费试读

林徽音是个行动力极强的实干家。

在与苏晚达成合作的第二天,一份详尽的、具有法律效力的授权合同,就通过快递送到了闻时小筑。合同条款清晰地界定了双方的权责,尤其是苏晚作为“监制”的一票否决权,被白纸黑字地明确了下来。

三天后,一笔高达六位数的授权金,打入了苏晚的账户。

看着手机银行APP上那一长串足以让她过去一整年不吃不喝才能攒下的数字,苏晚感觉自己像是踩在云端,有些不真实。巨大的安全感包裹了她,让她连日来的焦虑一扫而空。

她做的第一件事,便是冲到了镇上,找到了那位她相熟的、干了一辈子泥瓦活的老师傅。

“王师傅!”苏晚底气十足,像个终于中了彩票的土财主,“我攒了一些钱,我那宅子,上次和您说过的,啥时候有空给我去看看呗!帮我出个修缮方案。”

王师傅点点头,擦了擦手,便跟着她来到了闻时小筑。

他背着手,在院子里仔仔细细地走了一圈,时不时地用手敲敲廊下的柱子,又蹲下身看看墙角的基石。他看得越久,脸上的表情就越凝重。

半晌,他直起身,对着满脸期待的苏晚,缓缓地、郑重地摇了摇头。

“苏小姐啊,”他叹了口气,指着一根已经有些变形的横梁,“和你实话实说,你这宅子,是宝贝啊。”

他咂了咂嘴,语气里带着一种老师傅对老手艺的敬畏,“你这宅子的主体,是正经的老式榫卯结构,一钉一卯,环环相扣。但现在很多梁柱,看着还好,里面其实已经被白蚁蛀空了,或是常年受潮,内里已经腐了。这叫‘败絮其中’。”

苏晚的心,一点点地沉了下去。

王师傅继续说道:“我要是带人来修,只会用我们现在的工艺。强行动工,就等于把这老宅子的骨架给拆了,风骨神韵就全没了。到时候,你这院子,就成了一个不伦不类的假古董,这是糟蹋东西!”

“那……就没有别的办法了吗?”苏晚不甘心地问。

“有,当然有。”王师傅点上一根烟,深深地吸了一口,“得找真正懂古建筑的老师傅,用古法来修。选材要讲究,什么木头配什么位置;工艺要讲究,榫卯怎么开,梁柱怎么换,都是大学问。这样的人,现在比大熊猫还稀少。就算找到了,那价格……”

他伸出五根粗糙的手指,比划了一下,又摇了摇头:“那不是我们普通人能想的价钱。一个工时,可能就顶我干一个月了。”

王师傅的话,像一盆冷水,从头到脚浇熄了苏晚所有的热情和喜悦。

她明白了。她守着的,不仅仅是一栋老宅,更是一件巨大的、极其精密的、濒临破碎的“文物”。而修复文物,需要的不仅仅是钱。

送走了王师傅,苏晚一个人在院子里站了很久。最终,她只能无奈地接受现实:房子的事,只能暂时搁置。当务之急,是把手头唯一能做的事情做好,赚到更多的钱,多到足以去请动那些“大熊猫”级别的匠人。

她将所有的精力,都投入到了即将开始的“闻时·海棠春睡”系列方巾的生产中。

在林徽音的安排下,苏晚以“监制”的身份,亲赴那家为国际奢侈品牌代工的顶级丝绸印染厂。

工厂的技术总监张工,是个戴着眼镜、看起来经验丰富的中年男人。他对眼前这个看起来像刚毕业的大学生的苏晚,眼神里带着一丝不易察察觉的轻视。他做这行二十年,什么样的设计师没见过?在他看来,所谓的“监制”,不过是走个过场。

然而,他很快就为自己的轻视,付出了“代价”。

第一版的数码印花样品出来后,林徽音和张工都觉得非常满意,色彩还原度极高,真丝的质感也无可挑剔。

“怎么样,苏小姐?我们的工艺,在国内是顶尖的。”张工颇为自得地说。

苏晚却只是拿着样品,在自然光和灯光下反复比对,然后,她皱起了眉。

她这么做,不仅仅是给自己看,更是为了让她衣领上那个伪装成装饰扣的微型摄像头,能将样品的每一个细节,都清晰地传输回几百公里外的闻时小筑。

“不行。”她轻声但坚定地说道。

张工的笑容僵住了。“不行?哪里不行?”

在他开口询问的同时,苏晚耳朵里那只肉色的微型蓝牙耳机中,已经传来了陆知夏冰冷而精准的裁决:

“蠢物!此等艳俗之色,与街头货何异?告诉他,这蓝色过浮,粉色过腻。我大唐仕女若佩此巾,岂不贻笑大方!”

苏晚深吸一口气,将陆知夏那充满古韵的“毒舌”评价,在脑子里迅速转换成现代设计领域的专业术语。

“颜色不对。”她将样品放在设计稿旁,冷静地说道,“你们用的这个蓝色,太‘浮’了。我需要的是一种更沉静的、带着一丝微弱灰调的‘石青蓝’,而不是这种鲜亮的‘宝蓝’。还有这个海棠花的粉色,太甜腻,缺少了那种‘春睡未醒’的娇憨感,需要加入百分之三的米白调,来降低它的饱和度。”

张工听得一愣一愣的。他第一次见到有人能对颜色提出如此精微、甚至可以说是“玄学”的要求。

他更不知道,他引以为傲的工艺,正在被一个远在几百公里外、坐在桂花树下的唐代女官,通过一块小小的发光屏幕,批得体无完肤。

在陆知夏这位顶级“色彩大师”的“云监工”下,苏晚对颜色的把控,达到了吹毛求疵的地步。

接下来的几天,整个打样车间,都陷入了被“闻时”支配的恐惧中。

张工和他的团队,被迫一次又一次地调整墨水配比。他们感觉自己面对的不是一个设计师,而是一台拥有人眼识别极限的精密仪器。

“不行,这个粉色还是太艳,再降半个度。”

“这个蓝色,在灯光下有荧光感,弃之。我要的是在任何光线下,都呈现出一种温润的、玉石般的光泽。”

“丝巾的卷边,不能用机器锁边,必须用手工反向卷边,针脚要藏好,宽度不能超过两毫米。”

张工从最初的不屑,到不耐烦,再到最后,他彻底服了。

他看着苏晚拿着一块小小的色样,能清晰地说出其中细微到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的色彩偏差时,眼神里只剩下了敬畏。他在这行干了一辈子,从未见过如此“毒辣”的眼睛。

一个星期后,当最终版的样品终于通过了苏晚(或者说,是陆知夏)那堪称变态的审核时,张工拿着那条方巾,翻来覆去地看,由衷地感叹道:“苏小姐,我服了。这条丝巾,已经不是产品了,这是艺术品。”

方巾上的图案,完美地复刻了手稿的神韵。那石青蓝的凤蝶,在温润的粉色海棠旁翩然欲飞,整个画面既有古典的雅致,又充满了现代的高级感。

在产品紧锣密鼓地生产时,林徽音的市场预热,也同步展开了。

她没有选择大众媒体,而是进行了一场极其精准的“圈层营销”。她将最终版的样品,作为礼物,送给了文化界、艺术界、时尚界的一批顶流KOL(关键意见领袖)。

这些人,都是真正懂美、懂品位的人。当她们拿到这条质感和设计都无可挑剔的丝巾时,立刻就被其独特的东方神韵和高级质感所征服。

一时间,在小众但极具影响力的社交圈层里,“闻时”这个神秘的品牌,开始悄然流传。

而苏晚,则将她绘制《海棠春睡图》、以及二次解构创作的过程,剪辑成了一个时长三分钟的Vlog。

视频的画面极其干净,只有一双手、一支笔、一张纸。镜头语言细腻而富有诗意,完美地展现了一幅精美绝伦的古典图样,是如何在线条的交错中,一步步诞生的。

在视频的最后,苏晚还加入了一个“彩蛋”——她将陆知夏的其他几幅手稿,如《荷塘锦鲤图》、《月下双雀图》等,以一秒一闪的方式,快速地剪辑了进去。

那些从未面世的、充满了盛唐风韵的、精美到令人窒息的图样,虽然只是惊鸿一瞥,却足以让任何一个看到的人,都感到头皮发麻。

苏晚将这个视频,上传到了《闻时手记》的账号上。

视频一经发布,就被林徽音和她那些KOL朋友们疯狂转发。

网络,瞬间被引爆了。

“我的天!这是什么神仙手稿?每一幅都美到我想跪下!”

“怪不得那条丝巾那么好看!原来背后的图样是这个级别的!”

“这是哪位隐世的国画大师吗?求品牌方透露更多信息!”

“已经设置好闹钟!发售日必抢!这买的不是丝巾,是艺术品!”

《闻时手记》的粉丝数,在短短几天内,从几百个,暴涨到数万。评论区里,全是网友们被“美哭了”的哀嚎和对发售日的期待。

产品正式发售的前一晚。

苏晚站在院子里,抬头望着那片在月光下显得格外破败的屋顶,几片瓦片摇摇欲坠,仿佛随时会掉下来。她捏了捏口袋里那张存有授权金的银行卡,心里第一次有了对抗这份破败的底气,却也深知前路漫漫。

手机响了,是林徽音打来的。电话那头,即便是她这样见惯了大场面的人,语气里也带着一丝藏不住的紧张。

“苏晚,”她第一次直呼苏晚的名字,“你说……我们能成功吗?”

苏晚的目光,从那片等待被拯救的屋顶,移向了远处沉静的夜空。她的耳边,仿佛能听到陆知夏那声清冷的“哼”,那哼声里,带着一丝“这还用问”的理所当然。

她笑了笑,对着电话,用一种前所未有的、平静而笃定的语气说道:

“能。一定能。”

微信阅读

评论 抢沙发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