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身贫寒,年少痴迷剑术,造诣非凡。
中平六年为民除害,击杀恶霸被捕,幸得侠士相救,自此改名徐庶。”
这番介绍令众人哗然。
“奇怪,这不是谋士榜么?怎么冒出个剑客?”
“莫非他的计策就是亲自刺杀敌军大将?”
楚风继续道:
“经此一劫,徐庶顿悟剑术再精也不过是逞匹夫之勇。
匹夫之勇可救一人,难救苍生。
于是毅然弃武习文,潜心求学。
初平二年董卓祸乱京师,徐庶与同乡石滔避居荆州,结交诸多智谋之士。
建安六年刘备投奔刘表,驻守新野抗曹。
徐庶看重刘备仁德,前往投效。
刘备颠沛半生从未得遇谋士,见徐庶来投喜出望外,当即拜为军师。
一月后,曹仁遣吕旷、吕翔进犯新野,被徐庶设局全歼。”
画面切换至新野县衙。
刘备听完军报,询问道:”敌军来犯,先生有何良策?”
徐庶从容道:”兵来将挡,务必要挫其锋芒。”
见其神色自若,刘备笑道:”看来先生已成竹在胸。”
徐庶献计:”请关将军伏兵左路截其中军,张将军埋伏右路断其后路。
主公亲率赵将军正面迎敌。
如此可破。”
刘备依计行事,果然大胜,阵斩吕旷、吕翔。
庆功宴上,刘备难掩喜色:
“征战十余载,此战最为畅快。”
他首次体会到有谋士襄助与独自奋战的天渊之别。
在徐州时,即使有陈登相伴,也不曾有过这般自在的感受。
“想不到打仗竟能这般痛快。”张飞放声笑道。
关羽虽未出声,但眉宇间的笑意藏不住。
徐庶见状,只是微微一笑,并未多言。
四人之间的和谐,与袁绍和谋士间的猜忌形成鲜明对比。
众人见状,暗自赞叹。
徐庶年少弃武习文,短短十余年便有如此谋略,实在令人惊叹。
画面中,刘备笑道:“今日击退敌军,全赖先生之谋,今晚设宴庆功。”
徐庶却摆手道:“庆功尚早。”
刘备立刻会意:“先生莫非认为曹军会卷土重来?”
张飞不以为然:“军师,他们刚吃了败仗,哪还敢来?”
关羽也露出疑虑之色。
徐庶轻笑:“若曹军趁我军松懈时突袭,新野如何抵挡?”
刘备神色骤变,肃然道:“若非先生提醒,我等危矣。”
刘备急问:“先生可有良策?”
徐庶从容答道:“主公不必忧虑,我正等他前来。”
张飞不解:“军师何意?”
徐庶解释道:“曹仁若为吕旷、吕翔报仇,兵少则被我军所破,兵多则樊城空虚。
我军只需牵制曹仁,再遣一将突袭樊城,断其后路,曹仁必败。”
“妙计!”刘备欣然采纳,依计部署。
不久,探马急报:“主公,曹仁率大军渡河而来。”
张飞惊叹:“军师果然料事如神!”
徐庶笑而不答。
赵云请战:“主公,末将愿出战。”
刘备点头:“子龙先去挫敌锐气。”
赵云领兵出城,阵前交锋,十余回合击败李典,曹军暂退十里扎营。
首战告捷,刘备等人欣喜不已。
张飞提议:“曹军新败,士气低落,不如夜袭,一举击溃?”
徐庶摇头:“我军兵力不足,若曹仁有所防备,恐损兵折将,反失新野。
当务之急是牵制曹仁,为关将军奇袭樊城争取时间。
樊城若破,曹仁不战自溃,何必冒险?”
张飞抓了抓脑袋。
刘备微笑着点头:“先生说得对。”
徐庶说道:“虽然曹军夜间偷袭的可能性不大,但我们仍需提高警惕,战场上任何时候都不能掉以轻心。”
“先生提醒得对。”
刘备认真地点点头。
夜晚平安无事。
第二天,曹军再次攻城,并在城外摆开阵势,派人向刘备等人喊话:“你们可认得此阵?”
刘备望着城外杀气腾腾的军阵,心中震撼,便问徐庶:“此阵凶险万分,军师可识得?”
徐庶登高观察片刻,笑道:“此乃八门金锁阵。”
“八门分别为:休、生、伤、杜、景、死、惊、开。”
“从生门、景门、开门入则吉;”
“从伤门、惊门、休门入则伤;”
“从杜门、死门入则亡。”
“如今敌军虽布下此阵,但阵眼处无人坐镇,威力大减,且变化不足。”
“主公只需派一名将领率兵从东南角生门杀入,再自正西景门杀出,此阵必乱。”
“好!”
刘备立即下令,命大军守住阵脚,令赵云率五百精兵,自东南角生门杀入。
曹仁向北撤退,试图引诱赵云追击。
不料赵云并未上当,只率军自西方景门冲出,随即掉头杀回东南角。
曹军阵型果然大乱,八门金锁阵瞬间瓦解。
“杀!”
刘备挥军冲杀,曹仁溃败而逃。
徐庶鸣金收兵,防止刘备孤军深入。
刘备回城后,对徐庶的智谋赞不绝口。
徐庶笑道:“曹仁兵败,心有不甘,今夜必来偷袭。”
经过这两次谋划,刘备、张飞和赵云等人对徐庶愈发敬佩,对他的话深信不疑。
刘备连忙问:“我们该如何应对?”
徐庶答道:“若不出意外,关将军应已拿下樊城。”
“此战我们要尽力削弱曹军,让他们即便退回樊城,也无余力夺回。”
“军师,这次总该轮到我了吧?”
张飞迫不及待地问道。
前两次他留守城中,只能看赵云冲锋陷阵,早已手痒难耐。
“当然,张将军是此次破敌的关键。”
徐庶笑着回答。
“哈哈,那可太好了!”
张飞兴奋不已。
刘备与徐庶相视一笑,随后问道:“先生,具体如何安排?”
徐庶道:“赵将军率一千兵马出城埋伏,张将军领两千人马去北河设伏。”
刘备惊讶道:”仅留数百兵卒守城,曹仁若强攻,如何抵挡?”
徐庶淡然一笑:”正因如此,需在城中备足火炬。
待曹军逼近,万炬齐燃。
火光映彻夜空,曹仁必疑计谋败露。
“谋略既破,其必退兵。
此时子龙将军伏兵尽出,曹军慌乱之际,难辨虚实,必向北河溃退。
待其半渡,翼德率军截击,可大破敌军。”
刘备拍案叫好,遂令诸将依计布置。
二更时分,曹仁果然引兵来袭。
忽见城头火光骤起,映照如昼,急令撤军。
赵云伏兵忽至,曹军后阵大乱。
“速渡北河!”曹仁急率残部奔逃。
张飞早埋伏河边,趁曹军渡河时杀出。
士卒争相逃命,自相践踏,落水者不计其数。
李典护着曹仁勉强渡河,残兵已不足半数。
待至樊城,却见云长横刀城楼:”曹将军别来无恙?”
曹仁魂飞魄散,只得继续奔逃。
关羽率军 ** ,又斩获无数。
刘备令赵云镇守樊城,自引关张返回新野,执徐庶之手赞叹:”先生神机妙算,得公相助,胜拥十万雄师。”
关张二人亦心悦诚服。
各路诸侯见此战绩,无不震惊。
曹操在陈留皱眉道:”刘备得此奇士,如虎添翼。”
安喜县中,刘备纵声大笑:”有元直相助,何愁大业不成!”
张飞嚷道:”大哥,咱们这就去荆州寻徐先生吧!”
—
“陈元龙那边如何?”
刘备轻蹙眉头。
关羽沉声道:“大哥,陈登乃士族子弟,不会舍弃徐州的家业随我们远行。”
他们心知肚明,尽管陈登曾竭力相助,却始终未离开徐州半步。
即便刘备仓促撤离时,陈登仍留守故土,足见士族利益在他心中的分量。
更何况,如今陶谦身体康健,陈登更无理由离开。
但徐庶不同。
他出身寒门,若得他倾心相随,无论刘备去向何方,他必誓死追随。
“且看完再议。”
刘备略作沉吟。
眼下他身为安喜县尉,若擅离职守,便真成无根浮萍。
况且时机未到——此时的徐庶初至荆州求学,尚未展露才华。
若此时带他离开,他还能否如画卷中那般大放异彩?
见刘备如此,关张二人不再多言,抬头望向天际流转的影像。
楚风的声音再度响起:
“曹仁败逃许都,向曹操禀报刘备麾下有高人坐镇。
曹操当即扣押徐庶之母,仿其笔迹伪造家书。
信中称徐母命悬一线,唯有徐庶归顺曹操方可保命,并暗嘱其假意投曹以图后计。”
画面骤转,徐庶手持书信泪落如雨,随即踉跄求见刘备:“承蒙主公厚恩,本欲誓死相随。
奈何老母遭曹操囚禁,若我不去,母亲必遭毒手……只得辞别!”
刘备闻言恸哭:“救母乃人伦大义,元直速去!待老夫人脱险,我们再谋重逢之策。”
徐庶伏地长拜,起身时目光灼灼似有千言。
刘备挽留道:“可否再留一宿?容我明日设宴饯行。”
“谨遵主公安排。”徐庶黯然应允。
次日宴席间,徐庶望着珍馐哽咽道:“慈母蒙难,纵有仙酿亦难以下咽。”
刘备泪染衣襟:“先生此去,如断我臂膀,即便龙肝凤髓也索然无味。”
(楚风的解说声穿透云幕。
—
徐庶为救母亲离开刘备投奔曹操,临行前向刘备推荐了诸葛亮。
进入曹营后,徐庶始终恪守诺言,终身不再献计献策。
青龙元年(233年),徐庶在魏国病逝。
画面暂停,楚风继续解说:”徐庶虽仅献三计,却已展露过人谋略。
曹操甚至不惜用卑劣手段也要将他从刘备身边夺走。
纵观曹操一生,唯有徐庶获此特殊对待。
可惜他献策太少,未能充分展现战略战术才能,影响了最终评分。
徐庶不仅是谋士,还是剑客,具备多方面才能。
他对刘备影响深远,特别是临走前推荐的谋士,对刘备至关重要。
可以说没有徐庶,蜀汉历史将彻底改写。
谋士榜第十五名:徐庶
战略能力★
战术能力★
其他能力★★
影响力★★★
综合评分★★★★★★★”
天下人纷纷为徐庶扼腕叹息。
“可惜如此英才竟终身不献一计”
“重诺守信,宁舍功名也要践行承诺,令人钦佩”
“曹操此举实乃毁了一位顶尖谋士”
各地诸侯也感慨万千。
陈留郡中,曹操叹道:”此乃当时上策,只是委屈了徐庶之才。
如今世人皆知,此计恐难再用。”
他深知徐庶心怀怨恨,不再有招揽之意。
安喜县内,刘备罕见地怒斥:”曹贼竟使出这等卑劣手段!”
关羽进言:”兄长若要寻访徐庶,当先护其老母周全。”
刘备颔首称是。
荆州城内,徐庶看着自己的命运,百感交集。
明知会被曹操所迫离开刘备,他依然会做出同样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