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书评
一个认真看书分享的网站
在线寻找超级天才学霸笔记小说的无删减版本

超级天才学霸笔记

作者:方法产生了

字数:134432字

2025-09-15 06:14:59 完结

简介

超级天才学霸笔记》是由作者“方法产生了 ”创作编写的一本完结都市脑洞类型小说,林观音是这本小说的主角,这本书已更新134432字。

超级天才学霸笔记小说章节免费试读

晨光刚漫过教室窗台,林观音的课桌已经摆得像“学霸作战指挥中心”:左边摞着三本题册,却没一本写满习题,反而在空白处画满思维导图;中间放着个保温杯,杯壁贴满手写公式贴纸,连杯盖都印着“勾股定理速记口诀”;右边摊着本笔记本,第一页写着“今日成长KPI:把物理题玩成游戏,给英语单词编rap”——别人的KPI是刷多少题,他的KPI全是“怎么把学习变好玩”。

“观音哥,你这笔记本咋跟别人不一样?”前桌转头瞅了眼,发现他写的不是知识点总结,而是“用《原神》角色对应化学元素”:“钟离对应金元素(硬度max),胡桃对应火元素(活泼易燃),派蒙对应氢元素(最轻还能飞)”。林观音头都没抬,手里转着的笔突然停住:“昨天背元素周期表总记混,把角色跟元素绑一起,现在闭着眼都能说出‘钠是皮卡丘(导电强还带电),氦是社恐宅(不跟其他元素反应)’。”说着他掏出手机,点开自己编的“元素周期表rap”,节奏一出来,全班都跟着晃头:“氢氦锂铍硼,派蒙带飞冲;碳氮氧氟氖,原神角色配……”

这还只是他“离谱习惯”的冰山一角。别人背单词靠默写,他直接搞了个“单词剧本杀”:把“ambulance(救护车)”设定成“急救NPC”,“restaurant(餐厅)”是“干饭副本入口”,每天午休拉着同桌演一段——“玩家请注意,急救NPC已抵达餐厅副本,需用‘help’暗号触发任务”,同桌一开始觉得尴尬,后来背单词速度比以前快了三倍,还主动问:“明天能不能演‘购物副本’?我想背‘supermarket’!”

数学课代表收作业时,总被林观音的练习册惊到:别人写解题步骤规规矩矩,他的册子上全是“跨界解法”——解几何题不用辅助线,反而画了个简笔画,标上“这像不像篮球场的三分线?用勾股定理算距离就行”;算概率题直接画了个“盲盒抽奖流程图”,把“中奖概率”换成“抽中隐藏款的几率”,连老师批改时都忍不住画了个笑脸:“思路清奇,建议给概率课当教案!”

最绝的是他的“碎片化学习法”,把每分钟都利用到极致。排队打饭时,别人刷短视频,他戴着耳机听自己录的“历史事件rap”,把“安史之乱”唱成“唐玄宗的翻车现场,安禄山搞事太嚣张”;走路回家时,他盯着路边的树算“树叶面积”,用手机拍张照,通过“像素比例”估算出大概数值,还跟同学打赌:“这棵樟树的叶子加起来,肯定比操场的篮球架面积大”,最后真的算出来赢了两包辣条;甚至上厕所时,他都在厕所门上贴了张“生物知识点贴”,把“消化系统”写成“食物的冒险之旅”,害得班里同学每次去厕所都忍不住多看两眼,连生物老师都调侃:“林观音把厕所变成‘第二课堂’了。”

林观音的“反卷”还体现在不熬夜刷题。别人学到凌晨一两点,他晚上十点准时睡觉,却能在白天把效率拉满。秘诀是他的“专注番茄钟”,但跟别人不一样,他的番茄钟是“游戏化设定”:专注学习25分钟,就能解锁“10分钟游戏时间”——不是玩手游,而是玩自己编的“知识小游戏”,比如“数学消消乐”,把相同类型的题目当成“消除目标”,或者“英语单词接龙”,用刚背的单词编句子。他说:“熬夜刷题是‘无效内卷’,脑子不清醒,刷再多题也记不住,不如睡够了,用‘玩’的方式学。”

有次月考前,班里同学都在疯狂刷题,林观音却带着几个人在教室后面搞“知识辩论赛”,辩题是“数学公式重要还是解题思路重要”。他站在“思路重要”这边,举着例子说:“就像打王者,你知道所有英雄技能(公式),但没思路,照样会被对面虐;有了思路,就算技能记不全,也能靠策略赢!”最后辩论赛赢了,还帮大家理清了“公式是工具,思路是导航”的逻辑,结果月考时,班里的数学平均分居然提高了十分,班主任都夸:“林观音的‘快乐学习法’比刷题管用!”

他还特别擅长“把弱点变成优势”。以前林观音的语文古诗文默写总错字,他就把易错字编成“谐音梗口诀”:“‘乡书何处达’的‘达’,不是‘到达’的‘到’,记成‘乡书要寄到哪里,得先写对“达”’;‘大漠孤烟直’的‘孤’,别写成‘狐’,想成‘大漠里只有烟,没有狐狸’”,从此默写再也没错过;后来学物理的“电磁感应”,他总搞混“左手定则”和“右手定则”,就编了个“手势顺口溜”:“左手力,右手电,定则分不清就看手贱(键)——左手握拳头是力,右手比OK是电”,连班里的物理学渣都学会了,还在年级里传开了。

周末的时候,林观音不待在家里刷题,反而去社区当“小老师”,教小区里的小朋友学知识。他把“加减法”变成“糖果分赃游戏”,给每个小孩几颗糖,让他们算“分给三个朋友,每人能得几颗”;教“英语字母”时,用身体摆字母形状,比如“A”就是双手举高碰头顶,“B”就是一只手弯成半圆,小朋友们玩得不亦乐乎,家长们都说:“比补习班老师教得还好,孩子现在天天盼着周末学知识!”

有次社区搞“亲子知识竞赛”,林观音当裁判,还特意设计了“家庭合作题”——比如让家长和孩子一起用“ household(家庭)”这个单词编故事,或者一起算“家里每月的水电费大概多少”,把课本知识跟生活结合起来。竞赛结束后,有个家长跟他说:“以前总觉得学习是孩子一个人的事,现在才知道,跟孩子一起‘玩知识’,比逼他刷题强多了!”

这天晚上,林观音坐在书桌前,没刷题,而是在改自己编的“知识小游戏”——他想给“数学消消乐”加个“年级排行榜”,让班里同学都能一起玩,互相比拼。台灯下,他的笔记本上写着一行字:“学习不是马拉松,而是游乐园,重要的不是跑多快,而是玩得多开心。”

窗外的月亮升得很高,他收拾好东西,准时躺在床上,脑子里还在想明天要教同桌的“历史盲盒”怎么设计——把历史事件做成盲盒卡片,抽到哪个就讲哪个故事。对于林观音来说,“天才”从来不是天生的,而是靠这些“离谱又好玩”的习惯,把学习变成了最有趣的事,而他的“极限成长”,还在继续用这种“反卷式”的方式,惊艳着所有人。

微信阅读

评论 抢沙发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