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正在寻找一本充满奇幻与冒险的历史古代小说,那么《长风万里之梦回大唐》将是你的不二选择。作者“山顶洞主”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个关于苏铭李白的精彩故事。本书目前已经连载,最新章节第12章,喜欢阅读的你千万不要错过!主要讲述了:第二天一大早,苏铭便回到馆驿收拾好行李准备回北庭都护府就职。同时又吩咐驿丞将自己的田契交与吏部侍郎张九龄,委托他变卖一百六十两后去乐坊给吴福娘赎身。正当苏铭给驿丞交代时,忽然门外一名吏卒飞奔而来,慌忙…
《长风万里之梦回大唐》精彩章节试读
第二天一大早,苏铭便回到馆驿收拾好行李准备回北庭都护府就职。同时又吩咐驿丞将自己的田契交与吏部侍郎张九龄,委托他变卖一百六十两后去乐坊给吴福娘赎身。
正当苏铭给驿丞交代时,忽然门外一名吏卒飞奔而来,慌忙说道:“苏将军,宫里来人要带你入宫见驾。”
苏铭心想,一定是皇帝有什么口谕让我传达给大都护。于是便跟着宫人去了大明宫。
原来昨夜朔方督军使六百里加急军报,言说归降内迁在河套地区的突厥部众重又反叛,并杀了附近六百名唐军。朔方督军使请求朝廷发兵剿灭叛乱。
玄宗皇帝令群臣商议是否出兵,一时间群臣主战主和分成两派,朝堂之上争论不休。中书令兼兵部尚书张说认为苏铭熟悉边廷军事以及突厥内部情势。于是奏请玄宗皇帝招苏铭入朝向群臣介绍情况。
苏铭认为,自突厥老可汗被冻死在燕然山之后,突厥内部与阿史那王族不和的部族纷纷投降大唐,并遵从朝廷安排内迁至河套地区。而我唐军在幽并两州有八万镇兵,突厥降部势力孤弱,断然不敢反叛。所以其中必定有更深层的原因,需要派人去调查了解。
另外吐蕃人这半年来一直不断侵犯我河西走廊,而我军被动防御处处挨打,且大有招架不住之势。一旦河西走廊被吐蕃攻占,那么中原与西域将被完全阻断。中原的兵力和物资输送不到西域,那么已经归附的西域三十六国七十二部族便将不再臣服于我大唐。
所以说当前我大唐的战略重心在河西走廊,朝廷应该发重兵与吐蕃决战,以彻底解决吐蕃对我河西走廊的威胁。对于北方各族,应当以安抚为主。
玄宗皇帝深以为然,于是任命张说为朔方大都督,幽、并二州观察使,奉旨巡视北方边镇并安抚各族。而苏铭作为张说副手被改任诸军宣慰副使,随张说边疆视察,并调查突厥叛乱一事。
到达朔方城后,朔方督军使一意坚持突厥蛮族背信弃义,奸诈无比。允许他们内迁必定会酿成东晋时期五胡乱华的大祸,所以应该趁现在他们立足未稳,防备不周时发兵一举剿灭,永绝后患。
苏铭持反对意见,并决定亲自去突厥人那里调查了解,问清原由。张说十分欣赏苏铭的大无畏的勇气和调查研究,实事求是的务实作风,于是欣然应允。
朔方督军使见张说不听他的意见,便大骂道:“汉奸,卖国贼!你们这是投降主义,是在姑息养奸。你们将来会成为历史的罪人,被后世唾骂的。”说完便将茶杯摔在地上,愤愤而去。
苏铭看着这个军中硬汉离去的背影,心中略微有一点佩服。但随即又嘲笑他是莽夫。当然军队需要这种带领部下冲锋陷阵保家卫国的莽夫。但是也不能因为体念他的赤诚之心就让士兵们做无谓的牺牲。
曾几何时,他苏铭也是一个极其排外的民族主义者。尤其是当看到有外国人在国内享受超国民待遇的新闻,他恨不得将那些卑躬屈膝的“慕洋犬”们给生吞活剥。
苏铭不明白为什么他明明是一个排外的民族主义者,可到了唐朝却会变得如此英明睿智,公正廉明,维护外族蛮夷。
待辞别观察使,苏铭轻装简从一路星夜兼程,终于在第二天下午渡过黄河到达朔方北边的中受降城。
苏铭突然而至,城守大感意外,连忙预备酒菜为苏铭接风。苏铭顾不上吃喝,只叫人拿来几斤饼几壶茶,就在城楼下与随行人员充饥。同时又听着城守汇报关于突厥降众的情况。
原来自突厥老可汗死后,前来投降的突厥一共有五大部,除一部被安置在祁连山外,其余四部尽数在河曲之地。
其中后受降城安置八千户,中受降城安置两万六千户,前受降城安置四万两千户,牛羊牲畜不计,单人口就已经多大三十余万之众。比戍边的汉人军户还多八万余人。
而入冬之后天气严寒,雪灾频发,导致突厥出现大面积冻伤饿死的灾民,就跟去年一样。不过现在突厥已经归顺大唐,所以朝廷便从河北河南征集了二十万石粮食赈济突厥灾民。
说道这里,城守不无聪明的向苏铭提出建议,趁突厥内部穷困之机,突然发兵袭击。如此一来,既可以免除朝廷负担,也能获得突厥人的财富,充盈国库和边镇府库。如此一来,既能彻底解决突厥人问题,又能充盈国库,还可以改善戍边将士的生活,岂不是一举三得!
苏铭驳斥道:“一派胡言,何其荒谬!突厥人已经投降,我们再趁人家不设防备去搞突然袭击,这算什么?这是不仁不义,言而无信的无耻做派。你让周边各族怎么看我大唐?他们难道不会认为我大唐也是凶虐残暴,毫无信义的豺狼之辈?我大唐如何还能让四夷宾服,万邦来朝。”
此时天色已暗,城门也关闭了。城守请苏铭回守备府歇息。苏铭兢兢业业,却登上城楼来巡察城防。
这做受降城建立在河套平原之上,举目而望,沃野千里,远山近水,绵延盘亘。虽是黑夜,但皓月当空,光照万顷,更加显得这座农耕文明的城池在游牧边塞之地的孤独与突兀。
苏铭站在城头遥望北国的夜空,脱口而出一句诗:“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随后他特意屏气凝神,却没有听到任何声音。夜如死寂一般的沉默。仿佛化外之地,不再为天道所佑。
他问城守士兵中可有会音乐之人。城守即刻便找来三五个人,介绍说吹拉弹唱各有所长。于是苏铭便命其中一个会吹长笛之人吹奏一曲。
自汉代以来,乐府多有收录关于戍边的诗歌,尤其出名的便是《木兰辞》。而更多的则是底层士兵根据各自家乡小调改编的关于军旅生活的苦诉和对家乡的思念。
这名士兵取出长笛,十分动情的吹了一曲思乡曲。其声悠扬婉转,划破寂静长空,仿佛真能让远在千里之外的亲人听到一般。
周围的士兵听着曲子渐渐都围拢在他周围。而苏铭也突然发现远处城外突厥人的帐篷里一个个的都亮起了火光。
苏铭想,难道突厥人也能听懂这首曲子所表达的情感?逐水草而居,常年迁徙的蛮夷难道也有故乡?也懂得乡愁?
小说《长风万里之梦回大唐》试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