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书评
一个认真看书分享的网站

第3章

乌蒙市迎来了秋天,南山街道的办公楼外,湿润的晨雾像轻纱一般笼罩着整个山脚小镇。

高远坐在街道办公室的二楼,一间靠着窗的狭长办公室内,手边是一摞刚刚从市里带回来的政策文件。林城市委组织部在全省的基层治理能力大会上提出“强基工程”,乌蒙市作为试点城市,下辖各区县街道必须上交一份落实方案。南山街道是城郊结合部,既有城建指标,也带着农村治理的复杂性,文件该怎么写,成了头号难题。

这是他到南山街道的第三个月。

三个月前,高远正式从珙桐县东升乡调入珙桐县南山街道办事处,担任街道党工委副书记。提拔文件下来的时候,雷书记只对他说了一句话:“你已经在乡里走得够远了,下面是另外一条路。”

到南山后的前一个月,高远一直在“观察局势”,不急着下判断,不急着亮观点。他把街道下辖的六个社区、两个村走了个遍,夜里回到宿舍,把日间的访谈和调研一笔笔记下来。有一次深夜,楼下打更的老吴听见他房间灯亮,还打趣地说:“小高你是不是换了地方睡不着啊?”

高远笑着回应:“老地方不让人闲,新地方更不能偷懒。”

不过,南山街道不是东升乡。

这里靠近城市,讲的是效率与程序,办公室里的干部年纪都不大,大多是通过公务员考试上来的“正规军”,论资历、学历、城里人脉,哪个都不输高远。

也因此,头两个月,很多人看他像是“县里空降的来的”。办事处主任张成就曾在内部会上点他:“高副书记基层经验不错,但南山的事,不能按农村那一套来。”

高远听完,只笑着点头,说:“主任说得对。”

但他不是没准备。

在南山的第三个月开头,市里传来“强基工程”文件,张主任直接把任务交给了他:“你不是调研做得多么?这份草案你来写,三天后我们上报市里。”

这是一次机会,也是一场考验。

高远不敢怠慢。他连续三天未离办公楼,白天翻阅资料、走访几个试点社区,晚上整理方案思路。他的电脑还是东升时带来的老笔记本,风扇声大得像拖拉机。

草案初稿在第三天凌晨三点完成。

他没急着交,而是打印三份,先找了三位街道办资深干部对照政策逐条研读,听取意见。

那天下午,张主任拿着方案走进会议室时,眼角的皱纹微动了一下:“写得很细,也很实。这个‘社区党组织+小区自治’的联合治理试点,之前我们还真没人这么提。”

高远点点头:“是我在太和社区走访时听居民提的,我觉得值得写进去。”

草案通过了。

两周后,乌蒙市组织部召开的推进会上,南山街道的试点方案作为典型材料被印发到了全市。高远的名字,第一次以“方案执笔人”的身份出现在了乌蒙市级文件上。

那天晚上,街道办公室没剩几人。高远独自在会议室把灯熄了,临走前望了一眼窗外灯火通明的城市夜色。

他想起了东升乡,想起那个下雨天,他趴在办公桌上重写改厕材料,乡政府的小楼里灯火摇曳,想起了在东升乡的点点滴滴。

第二天一早,高远再次前往太和社区,实地推进方案细节。他在居民小院里蹲下身子,与几位退休职工讨论社区议事规则,做着记录,偶尔还被拉去喝一口散装茶。

“你们街道这是动真格的啦?”一个穿着棉袄的大爷咂咂嘴,“以往也来过人,转一圈就走,走个形式罢了。”

“不是走个形式。”高远笑道,“这次真得把咱们的问题解决。”

连着一周,他带队去各社区开小会,听建议,做笔录。社区书记们起初客气,后来渐渐也服了他这位新来的副书记:肯听、肯问、肯干。

忙完一圈回到办公室,张主任望着他递上来的会议纪要,随口说了一句:“小高,你啊,跟市里那帮讲政策的干部不一样,还是有乡下那股子泥味,有执行力。”

高远一愣,笑了:“主任,我这人,改不了。”

张主任没有再说话,只轻轻点头。

月底,林城市委书记来乌蒙调研,专程点名要听听“南山街道在强基工程方面的进展”。市里会议上,高远坐在第二排,当听到“南山模式值得林城推广”那句话时,他悄悄抬头,望向会场前方。

风真的从林城来了。

而他,正准备乘风再进一步。

微信阅读

评论 抢沙发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