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书评
一个认真看书分享的网站

第3章

腊月的南山街道,天气愈发寒冷。眼看着就要过年了,街道上还是没有什么人流,更别提农村了。

高远坐在街道办公室的会议室内,桌上摊着一份《南山街道2008年第一季度经济运行分析报告》。报告用词谨慎,数据准确,却如同春日午后乏味的阳光,明亮却无温度。他叹了口气,抬眼望着窗外。

南山街道的强基工程已顺利通过验收,他也于上周正式被任命,担任街道办主任。此时的他感觉到到了身上前所未有的压力与责任。就在此时,街道扶贫办的林秀华走了进来,原来是按照排期安排,今日一起下村走访。中午时分,两人到达了南山最偏远的旧岩村。

旧岩村地处山坳,地势闭塞,交通不便,村民大多外出打工,留守的多是老人和孩子。村书记老刘热情接待了他们,一边倒茶一边说:“高主任,这村啊,平时很冷清,没什么人,年轻人都出门打工了,有的要到年三十才回来,有的甚至都不会回来。你要是要写扶贫材料,那可好写,但你要真想了解问题,得亲自去看看。”

高远没多言,放下茶盏:“走,老书记,麻烦您带路,咱们去看看。”

他们先去了村口的王家。王老太今年七十六,身体瘦弱,一个人住,老伴去世多年,两个儿子都在粤东省打工。高远四处张望了一下,屋里阴暗,墙角还有潮湿的水渍。

“老太太,您平时一个人做饭吗?”高远蹲下身问。

“唉,孩子不在身边,我身体也不好,一个人哪做得动啊,儿子寄钱回来,我就买点咸菜对米饭吃。”王老太笑着,眼神却空洞,“小孙子在镇上念书,周末回来,倒还热闹点。”

林秀华在一旁默默记下,老刘摇摇头:“像王老太这样的,在旧岩可不少。”

随后,他们又去了村尾的李家。李家只有一名十岁女孩留守,父母都在江浙的工厂上班,爷爷前几年病逝,奶奶半瘫在床。小女孩放学回来,自己煮饭、洗衣、照顾奶奶。

高远望着孩子瘦小的背影,一时语塞。

回到街道的路上,林秀华轻声说:“高主任,这些问题我们也想过,可是……唉。”

高远没有立刻答话。他沉默地望着窗外,那些老人、孩子的脸庞像幻影般一一浮现。

“为什么他们要走?”他忽然开口。

林秀华一怔:“走?您是说谁?”

“年轻人。为什么一定要去沿海?难道我们这儿就不能发展点产业?他们愿意留在家乡,谁愿意离父母、孩子上千公里?”

林秀华叹口气:“我们也想留住人啊,可没人投资建厂,年轻人留不住。想挣钱,只能出去。”

高远点点头,声音低却坚定:“我们得想办法,让他们在家门口就能上班。”

晚上回到办公室,高远拉出一张白纸,在上面写下几个大字:“招商引资、建设工业园。”

这不是第一次有人提出工业园的想法,但真正做成的,从未有过。他想得很清楚,南山街道土地资源有限,若要建厂,只能靠政策、情感和个人魅力,才有可能吸引外地资金。

第二天一早,党工委书记杜小全召集街道班子开会,高远提出南山工业园区招商引资的设想。会议室里一阵沉默,几位干部面面相觑。

“高主任,你说得好听,可谁来投这个钱?”

“别说投资商了,咱们街道建成的工业园鸟都没有。”

“而且市里、县里那么多竞争单位,凭啥人家选我们南山?”

高远没有急于反驳,他只是把头一天走访的照片和记录拿了出来,逐一讲解。

一张老人在炕头啃馒头,一张孩子在黄昏独自写作业,一张破败屋檐下挂着的红领巾。

“这是我们南山最真实的一面。”他说,“我们要改变,不只是为了政绩,是为了让家不再成为他们的负担,而是力量的源头。”

会议室再一次陷入沉默。

“如果你们相信我,我们就一起试一试。”他看向所有人。

没人再反对。

接下来的几天,高远一边查政策资料,一边托人联系省里高校的校友资源、招商资源。他连夜起草招商材料,打印出来逐页修改。

忙到深夜十一点走出办公室,正好遇到在值班的街道老保安。

“高主任,又加班啊?”

“是啊,睡不着做点工作的事。”

“嘿,我就说你不是来混日子的。”老保安咧嘴一笑。

高远也笑了,他忽然想起王老太说:“小孙子回来就热闹点。”那句朴实的话,比任何报告都动人。

年初,他准备带队前往粤省羊城,拜访一家食品加工企业的负责人。这家企业此前有意向在西南设厂,却始终未落地。他决定亲自跑一趟,哪怕是自掏腰包。

临行前夜,他再次走访旧岩村。

王老太拉住他的手:“高主任啊,你前些天说的事,真的假的?”

“什么事?”

“说要让俺家小子回来。”

高远认真看着她,点头:“真的。不是明天,不是下月,但我一定会想办法。”

王老太眼里泛起泪光,没有说话,闭上眼睛点了点头。

那一刻,他没有喊口号,也没有用什么豪言壮语,只是轻轻地承诺。

因为他知道,在这片土地上,真正的改变,靠的是一步一个脚印。

微信阅读

评论 抢沙发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