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一本小说,名为《黄土地上的星辰》,这是部都市种田类型小说,很多书友都喜欢李少安王巧莲等主角的人物刻画,非常有个性。作者“海天一色丽人行”大大目前写了162905字,最新章节第10章,连载,喜欢这类小说的书友朋友们可以收藏阅读。主要讲述了:根生的“根生”牌农产品加工厂投产满两年时,双水村迎来了一场关于“发展”的深刻讨论。起因是一家大型农业集团看中了双水村的生态资源,提出要整体收购合作社,出价高到让不少村民动了心。消息在村里传开那天,根生…
《黄土地上的星辰》精彩章节试读
根生的“根生”牌农产品加工厂投产满两年时,双水村迎来了一场关于“发展”的深刻讨论。起因是一家大型农业集团看中了双水村的生态资源,提出要整体收购合作社,出价高到让不少村民动了心。
消息在村里传开那天,根生正在苹果园里指导工人安装智能滴灌系统。晨光透过苹果叶的缝隙,在他手背上投下细碎的光斑。晓雨——根生的女朋友,也是合作社的市场总监——拿着一份收购意向书匆匆走来,文件夹在阳光下闪着冷光。
“他们说给三千万,”晓雨的声音带着焦虑,“还说要把村子改造成‘生态度假村’,让咱都搬去县城住楼。”
根生手里的扳手“当啷”掉在水管上,回声在寂静的果园里格外清晰。他捡起扳手,指节因为用力而发白:“把咱的地、咱的窑、咱的树都卖了,那咱还是双水村人吗?”
这话像颗石子投进了平静的湖面。村民大会上,意见分成了截然两派。二柱子的儿子——现在是砖窑的总经理,拍着桌子说:“三千万!咱几辈子都挣不来!不搬是傻子!”而守着老果园的老人们则红着眼圈:“金窝银窝不如自家土窝,这地是咱的根,不能卖!”
巧莲坐在会场角落,手里捻着佛珠,半天没说话。轮到她发言时,她慢悠悠地说:“我嫁来双水村四十多年,见过饿肚子的苦,也尝过丰收的甜。钱是好东西,但比钱更金贵的是,咱能在自家地里说了算,能看着娃们在黄土上站得稳。”
少安虽然很少参加会议了,但那天特意被根生扶到了会场。他坐在主席台正中的太师椅上,是当年田福堂用过的旧物,扶手已经磨得发亮。他耳朵背,根生附在他耳边大声重复着村民的争论,他听完,只是指了指窗外——那里,老槐树的根须在墙缝里钻出了新芽,倔强地向着阳光生长。
“树挪死,人挪活?”少安的声音沙哑却有力,“活法有多种,忘了根的活法,不如不活。”
根生的心猛地一震。他看着爷爷布满皱纹的脸,突然明白这场讨论的核心,从来不是“要不要钱”,而是“要什么样的日子”。他站起身,走到会场中央,展开一幅自己绘制的双水村发展规划图:“咱不卖给任何人,但可以合作。用他们的技术和渠道,保咱的地、咱的牌、咱的自主权。就像这老槐树,要吸收阳光雨露,但根必须扎在咱双水村的土里。”
规划图上,生态种植区、加工区、文旅区划分得清清楚楚,用不同颜色标注的箭头,像血管一样将各个区域连接起来,最终都汇入“双水村”三个大字。“五年后,咱要让‘根生’牌走出国门,但双水村永远是咱的根。”根生的声音不大,却让喧闹的会场瞬间安静。
那场讨论持续了三天,最终以“有限合作”的方案全票通过。签约那天,根生特意在老槐树下摆了张方桌,铺上红布,邀请了村里德高望重的老人作证。当根生和农业集团代表在合同上签字时,巧莲端来一碗用新收的小米熬的粥,让在场的人都尝了一口:“记着这味,这是咱双水村的本味。”
合作带来的变化是显著的。集团带来了全自动包装生产线,苹果酱的灌装速度提高了三倍;他们的冷链物流网络,让双水村的有机蔬菜能在24小时内出现在北上广深的超市货架上;更重要的是,他们带来了先进的土壤检测技术,让根生团队能更精准地把控生态种植的尺度。
“以前凭经验,现在靠数据,”根生拿着土壤检测报告,给合作社的社员们讲解,“你看这片地,氮含量稍低,得追点有机肥;那片地磷元素超标,得种两季豆类来中和。”他的手指在报告上滑动,像当年少安在砖窑前指点火候一样笃定。
晓雨则带领团队打造“双水村IP”。她给每款产品都配上了故事:苹果酱的标签上印着巧莲在果园劳作的照片,旁边写着“奶奶的秘方,熬了四十年的甜”;脱水蔬菜的包装上,是根生和爷爷在井边的合影,配文“祖孙两代,守一块好地”。这些带着温度的细节,让“根生”牌产品在同类商品中脱颖而出,成了社交媒体上的“网红”。
那年夏天,一场突如其来的冰雹袭击了果园。鸡蛋大的冰雹砸在苹果上,留下密密麻麻的坑洼,眼看丰收在即的果实瞬间成了“残次品”。根生和社员们蹲在果园里,心疼得说不出话。
“这可咋整?”有社员抹起了眼泪,“一年的心血,就这么白瞎了?”
根生没哭,他捡起一个带伤的苹果,擦了擦上面的泥:“伤在皮上,甜在心里。咱把这些果子做成苹果酒,带点果酸,说不定更有特色。”
他带着团队连夜试验,调整发酵配方。巧莲把家里的老酿酒方子找了出来,用粗瓷碗盛着酒曲,说:“按老法子加三钱,能去涩。”七天后,第一批带“伤疤”的苹果酒酿好了,琥珀色的酒液里浮着细小的果肉沉淀,喝起来带着点野性的甜酸,竟意外地受欢迎。
晓雨给这款酒取名“淬炼”,在包装上印了冰雹过后果园的照片,配文:“双水村的苹果,受过风雨,更懂甘甜。”这款酒不仅没因为“残次品”滞销,反而成了爆款,订单排到了半年后。
“这就叫坏事变好事,”少安坐在轮椅上,由根生推着在酒厂参观,“我年轻时砖窑塌过,以为天塌了,后来才知道,塌了才能盖更结实的。”他的手抚过酒桶,橡木的纹理硌着掌心,像触摸着岁月的年轮。
秋天,双水村的“生态研学基地”正式挂牌。城里的中小学组织学生来这里,跟着农民学种地,在酒厂学酿酒,在砖窑体验手工制砖,晚上就住在改造后的窑洞里,听老人们讲双水村的故事。
根生给孩子们上的第一堂课,是带着他们在老槐树下埋时间胶囊。每个孩子写下对十年后双水村的期待,和今年的苹果一起封进罐子里,埋在树下。“十年后,你们再来,看看苹果苗长多高,看看双水村变啥样。”根生说。
有个扎羊角辫的小姑娘问:“根生哥哥,十年后你还在这里吗?”
根生看着远处正在给果树剪枝的爷爷,看着在农家乐忙碌的奶奶,看着正在调试直播设备的晓雨,笑了:“我会在这里,我儿子、孙子,也会在这里。因为这里是根,是家。”
研学基地的火爆,带动了村里的文旅产业。巧莲的农家乐扩建成了“双水人家民宿集群”,保留了窑洞的原貌,却配上了智能家居;二柱子的儿子把砖窑改造成了“砖文化体验馆”,游客可以亲手压制带有自己名字的纪念砖;甚至连田福堂家的旧院子,都被改造成了“乡村记忆馆”,陈列着粮票、布票、老式农具,成了网红打卡点。
年底盘点时,合作社的年产值突破了千万,村民的人均收入比三年前翻了一番。根生用合作社的盈余,给村里修了新的养老院,添了健身器材,还设立了“教育基金”,资助村里的孩子上学。
“我爷爷常说,钱聚人散,钱散人聚,”根生在年终总结会上说,“双水村富了,不能忘了一起吃苦的人,更不能断了培养后人的路。”
晓雨在这时向根生求婚了。她没要钻戒,而是让根生用砖窑的边角料,给她打了枚“砖戒”——青灰色的砖坯烧制成戒指,上面刻着“双水”两个字。“这比任何宝石都珍贵,”晓雨举起手,戒指在灯光下泛着哑光,“它有土地的温度,有你的温度。”
婚礼办在果园里,用苹果树枝搭的拱门,用南瓜做的灯笼,宾客们吃的是“全苹果宴”,喝的是“淬炼”苹果酒。少安穿着新做的中山装,虽然行动不便,却坚持要给新人证婚。他握着根生和晓雨的手,说了句所有人都听清的话:“好好过,让双水村的根,扎得更深,长得更壮。”
开春后,根生和晓雨去民政局领了证。回来的路上,他们绕道去了县烈士陵园,那里长眠着田福堂的儿子——在边境冲突中牺牲的战士。根生在墓碑前放上一束刚摘的苹果花:“田叔叔,您看,双水村现在很好,您守护的家,我们替您守得很好。”
那年夏天,根生的儿子出生了,取名“念土”,小名“小苹果”。巧莲抱着孙子,在果园里给他唱陕北的童谣,阳光透过苹果花,在孩子粉嫩的脸上投下斑驳的光影。少安坐在旁边的竹椅上,看着曾孙,又看看远处正在调试智能设备的根生,嘴角露出了满足的笑。
他的耳朵更背了,眼睛也花了,但他能闻到果园里熟悉的果香,能听见砖窑传来的机器轰鸣,能感觉到这片土地的呼吸——那是一代代双水村人用汗水浇灌出的生机,是从黄土里刨出来的希望,是永远也唱不完的,属于平凡人的歌谣。
秋天,农业农村部的领导来双水村调研,看着生机勃勃的果园、井然有序的工厂、笑容满面的村民,感慨道:“这才是乡村振兴该有的样子——产业兴,生态美,百姓富,文脉续。”
根生陪着领导在村里参观,路过老槐树时,看见时间胶囊的位置冒出了棵小小的苹果苗。“这是去年孩子们埋的,”根生笑着说,“没想到苹果核自己发了芽。”
领导蹲下身,看着那株顶着两片嫩叶的新苗:“好啊,自然生长,生生不息。双水村的故事,就像这棵苗,扎在土里,向着阳光,一定能长成参天大树。”
夕阳西下,金色的余晖洒满双水村。根生抱着小苹果,站在爷爷身边,看着远处的砖窑烟囱里升起袅袅炊烟,看着果园里的采摘车缓缓驶过,看着研学基地的孩子们在老槐树下追逐打闹。少安的手搭在根生的手上,根生的手握着儿子的小手,三代人的温度透过掌心传递,像一股暖流,汇入双水村的土地。
风穿过苹果林,发出沙沙的声响,像是在诉说:这片土地的故事,还在继续;双水村的根脉,正在绵延;属于黄土高原的平凡史诗,将在一代又一代人的奋斗中,写下更厚重、更灿烂的篇章。
小说《黄土地上的星辰》试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