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书评
一个认真看书分享的网站
我,武松,靠科举无敌!小说的免费阅读版本在哪里可以找到?

我,武松,靠科举无敌!

作者:泡泡的猫

字数:274894字

2025-08-28 06:33:55 连载

简介

如果你正在寻找一本充满奇幻与冒险的历史古代小说,那么《我,武松,靠科举无敌!》将是你的不二选择。作者“泡泡的猫”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个关于武松潘金莲的精彩故事。本书目前已经连载,喜欢阅读的你千万不要错过!

我,武松,靠科举无敌!小说章节免费试读

公元1111年,北宋政和元年六月。

清河县衙门外。

此时正当暑热,烈日炎炎。

一队童子排队走进衙门,手里提着竹篮,里面放着一些干粮,笔墨砚台和竹筒。

人群中,有一个人格外扎眼。

此人身躯凛凛、相貌堂堂;目射寒星、浓眉如漆;胸脯横阔、器宇轩昂。

这不是别人,正是清河县武家二郎,名唤武松。

“二郎,你能读书考科举,哥哥高兴。”

“这一场童子试,你不要太紧张。”

三寸丁武大郎望着前面的县衙,不停地安慰武松。

“哥哥放心,弟弟这次童子试必定拿第一。”

武大郎高兴道:“你能上进读书,哥哥心里高兴。”

“不管能不能考上,都是好的。”

衙役站在门口检查,确定没有夹带小抄作弊。

轮到武松的时候,衙役仔细搜查,最后放进去。

武大郎只能送到门口,对着武松挥挥手:

“二郎好好考试,等你出来,哥哥给你一个惊喜。”

武松对着武大郎挥挥手,大步走进县衙。

半年前,武松穿越到北宋,成为武家二郎。

经过反复确认,就是《水浒传》里的打虎英雄武松。

作为正经牛马预备役大学生,武松对四大名著《水浒传》《金瓶梅》《痴婆子》《如意君》了如指掌、烂熟于心。

按照正常剧情,自己到处惹是生非,和人打架斗殴,然后和宋江结拜,大哥娶潘金莲,然后潘金莲勾搭西门庆,自己怒杀奸夫淫妇,再然后发配,醉打蒋门神、大闹飞云浦、血溅鸳鸯楼…到最后上梁山,成为梁山贼寇,跟着宋江南征北战,成为断臂武松,在六和寺出家圆寂。

这不是武松想要的生活。

特别是宋江那个龟蛋,一开始就想着投降招安,最后108个兄弟,死的死、残的残,没有好下场。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在宋朝,文人治国,打打杀杀没有前途。

当梁山贼寇更没有前途!

给宋江做小弟是不可能,宋江给老子提鞋都不配!

所以,武松决定读书,考科举、挣功名。

半年时间,武松悬梁刺股、拼命读书,恶补北宋科举知识。

作为穿越者,武松有着天然的优势。

很快,武松把该读的书全部读完,正式报名参加县里的童子试。

在北宋,科举分为三个阶段:州试、省试、殿试。

州试相当于全市会考,省试相当于全国高考,殿试则相当于面试找工作。

州试之前,需要在县里参加县试,筛选出有资格参加州试的童生,也称为秀才。

今天这场考试,就是由清河县举办的县试,也称童子试。

不过,参加童子试有个要求,年龄在10-15岁之间。

如今的武松已经18岁,长得身材魁梧、威风凛凛。

一起参加童子试的考生,身高只有武松一半,甚至有的只到武松膝盖。

没办法,谁让原来的武松天天舞刀弄棒,不务正业,荒废了年纪。

武大郎把卖炊饼攒下的钱送进县衙,贿赂县丞,把年纪偷偷改小3岁,变成刚好15岁的童子。

走进县衙,中间坐着清河知县张知白,县丞李迪站在身后。

童子试由当地知县作为主考官,所以今日的主考官是张知白。

考试的内容分为两部分:

一是口试,就是当面背诵经书,包括《论语》《孟子》《礼记》《孝经》等儒学经典。

二是笔试,就是知县给题目,然后写诗赋。

张知白坐在中间,每个童子到了跟前,张知白随机从六经挑选一段,让童子背诵,并且打分。

轮到武松时,知县张知白一抬头,差点吓得摔在地上:

“这位壮士何人?你来作甚?”

武松身长九尺有余,目光犀利、身材魁梧,拳头捏在一起,好似沙包一样。

知县张知白被唬了一跳,吓得着实不轻。

“学生武松,来考童子试。”

武松行了一个标准的学生礼。

张知白扶了扶官帽,打量着武松,不悦道:

“胡闹,童子试是给童子的。”

“壮士今年怕不有20多了,怎的还参加童子试?”

县里的衙役都看着武松,身后的童子也看着…就像一群小学生看大学生。

“知县大人明鉴,武松今年才15岁,符合童子试的要求。”

张知白愕然,回头指着武松道:

“这么魁梧的汉子,你道他才15?”

县丞李迪知道武松已经18岁了,但他收了武大郎的钱。

“大人,这武松从小长得老成,今年确实15,邻里皆知。”

县丞李迪解释,知县张知白捋了捋胡须,感觉其中有猫腻。

武松行礼道:“《吕氏春秋》云:孔子之劲,举国门之关,而不肯以力闻。”

“孔夫子身材魁梧,也是十有五而志于学。”

“武松虽然长得魁梧,但确实只有15岁。”

当面撒谎,脸不红、心不跳。

武松振振有词。

张知白微微颔首道:

“你还读过《吕氏春秋》?”

“学生熟读经史子集。”

“哦?本官问你‘昔者明王事父孝’。”

这句话来自《孝经.感应》,武松马上回答:

“昔者明王事父孝,故事天明;事母孝,故事地察;长幼顺,故上下治。”

张知白微微颔首,又问道:

“我四十不动心。”

这句话来自于《孟子.公孙丑》,武松马上回答:

“夫子加齐之卿相,得行道焉,虽由此霸王不异矣。如此,则动心否乎?”

张知白脸上露出赞许的笑容:

“对答如流,不错、不错。”

“本官再问你,‘咸,感也’。”

这句话来自《周易.咸卦》,武松随口应答:

“柔上而刚下,二气感应以相与。止而说,男下女,是以亨利贞,取女吉也。”

张知白抚掌赞叹道:

“好个武松,人不可貌相,你六经通熟,进去吧。”

“谢知县大人。”

武松提着竹篮,进入里面的考场。

童子试是科举的门槛,属于最低一级的考试,类似于小学毕业考试。

但因为北宋文人治国,对科举非常重视。

所以,童子试的纪律要求也很严格。

考场在县衙后面,摆着几十张桌子,童子相继落座,篮子摆在桌上。

武松坐下来,拿出砚台、笔、墨,等着知县出题。

参加考试的童子陆续坐下,知县张知白走进来,扫视全场:

“今日考试题目分为诗和赋,诗以‘怀古’为题;赋以‘山’为题。”

“时间是3天,3天后交卷。”

说罢,张知白离开,留下县丞李迪和衙役监督考场。

写诗很容易,赋对于童子试来说,相当于大文章。

所以,知县张知白给了3天的时间,让大家好好构思。

知道考试题目,武松淡淡一笑,砚台倒了一点水,拿起墨条细细研磨。

毛笔蘸了蘸墨水,提笔写下一首诗。

微信阅读

评论 抢沙发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