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智能科技逆袭:商业帝国是一本让人欲罢不能的都市种田小说,作者韩广子以其独特的文笔和丰富的想象力,为读者们带来了一个充满奇幻色彩的世界。小说的主角林羽苏瑶勇敢、聪明、机智,深受读者们的喜爱。目前,这本小说总字数达到117403字,喜欢阅读的你,千万不要错过这本精彩的小说!
智能科技逆袭:商业帝国小说章节免费试读
清晨七点的江城,晨雾还没散尽,科技园区的香樟树叶上挂着晶莹的露珠,风一吹,便顺着叶脉滚落,在地面砸出小小的湿痕。林羽提着两袋热乎的早餐,站在瑶光智能工作室的玻璃门前,手指在指纹锁上轻轻一按 ——“嘀” 的一声轻响,门开了。这是苏瑶昨天特意给他录的指纹,说 “以后不用等我开门,早点来可以多熟悉数据”。
工作室里还没开灯,只有窗外透进来的微光,勉强勾勒出桌椅的轮廓。林羽轻手轻脚地走到自己的工位,放下早餐,先打开了苏瑶的电脑 —— 昨天离开前,苏瑶把收集到的 120 份问卷数据都导入了电脑,还备注 “优先整理老年群体与年轻妈妈群体的需求冲突”。他记得苏瑶说过,不同群体的需求可能存在矛盾,比如老年群体需要 “大音量语音提示”,而年轻妈妈群体可能担心 “吵醒孩子”,这些冲突如果不解决,后续系统设计会出现严重漏洞。
打开 Excel 表格的瞬间,密密麻麻的数据像潮水般涌来。林羽先按 “群体分类” 筛选,把老年群体(50 岁以上)、上班族(25-40 岁)、年轻妈妈(25-35 岁)分成三个工作表。他逐行核对数据,发现老年群体的 “家电使用时长” 普遍集中在白天(8:00-18:00),且空调温度多设置在 28℃以上;年轻妈妈群体则多在夜间使用家电(19:00-22:00),空调温度多在 25℃左右;上班族群体的使用时间最分散,有 37% 的人标注 “加班时回家时间不固定”,甚至有 12% 的人 “周末与工作日作息完全相反”。
“果然有冲突。” 林羽喃喃自语,在笔记本上记下第一个问题:温度需求矛盾—— 老年群体偏好高温(28-30℃),年轻妈妈与上班族偏好中低温(24-26℃),若同一家庭有不同群体,系统如何适配?
他继续往下看,又发现一个更棘手的问题:动态行为混乱。有位 32 岁的上班族,问卷上填写 “每天 22:00 睡觉”,但授权记录的家电数据显示,他上周有 3 天凌晨 1 点还在使用电脑;还有位 65 岁的老人,标注 “每天 6:00 起床”,但实际数据里,雨天会推迟到 7:30,晴天则提前到 5:30。这些 “问卷填写与实际行为不符” 的数据,让原本清晰的群体规律变得模糊 —— 如果算法只依据问卷数据,很可能做出错误判断,比如按 “22:00 睡觉” 给上班族提前关闭客厅灯光,结果对方还在工作。
林羽皱着眉头,把这些异常数据标红。他想起自己在建材市场打工时,张胖子也总说 “按单子发货就行”,可实际送货时,客户常临时改地址或加量,要是只按单子来,肯定会出错。那时候他的解决办法是 “每天睡前跟客户确认第二天需求”,难道数据整理也能这样?比如给用户加个 “动态标签”,标注 “作息随加班变化”“起床随天气变化”?
这个念头刚冒出来,他就摇了摇头 —— 苏瑶说过数据要 “标准化”,标签太多会不会让数据更乱?而且他没学过数据分析,这个想法会不会太外行?
“在想什么呢?眉头皱得能夹死蚊子。”
苏瑶的声音突然从身后传来,吓了林羽一跳。他回头时,苏瑶正提着一个黑色的电脑包,额前的碎发沾着晨雾的湿气,脸上带着淡淡的笑意。“我买了咖啡,你要拿铁还是美式?”
“拿铁就好,谢谢苏小姐。” 林羽连忙起身,把椅子拉开,“我刚才在看数据,发现不少问题,比如不同群体的温度需求不一样,还有些用户的实际行为和问卷填写不符。”
苏瑶把咖啡放在林羽桌上,俯身看向电脑屏幕。晨光透过玻璃落在她的侧脸上,睫毛在眼睑下投出淡淡的阴影。她指着那些标红的数据,眉头渐渐皱起:“你观察得很仔细。这些问题我昨天也注意到了,比如这位上班族的作息混乱,可能是因为项目加班;老人的起床时间变化,应该和天气有关。但我们现在的分类方法是‘静态群体划分’,只能按年龄、职业归类,无法容纳这些动态变化,这会导致算法学习到错误的规律。”
“静态群体划分?” 林羽没听懂这个术语。
“简单说,就是把用户当成‘不会变的样本’,比如给老人贴个‘6:00 起床’的标签,就一直按这个时间适配。” 苏瑶拿过一支笔,在草稿纸上画了个流程图,“但实际情况是,用户会变 —— 加班、天气、节假日都会影响行为。如果算法不能识别这些变化,就会像个只会背公式的学生,遇到新情况就失灵。”
林羽看着草稿纸上的流程图,突然想起昨天的想法:“苏小姐,那我们能不能给用户加‘动态标签’?比如给上班族加‘加班波动’标签,标注‘加班时睡觉时间推迟 3 小时’;给老人加‘天气敏感’标签,标注‘雨天起床推迟 1.5 小时’。这样算法就能知道,用户的行为不是固定的,需要根据情况调整。”
苏瑶握着笔的手顿了一下,抬头看向林羽,眼里闪过一丝惊讶:“动态标签?这其实是行业里一直在探索的‘用户行为动态建模’,但很少有初创团队会在数据整理阶段就考虑这个 —— 因为需要收集大量实时数据,还得设计复杂的标签规则。你怎么会想到这个?”
“我以前在建材市场送货时,客户经常临时改需求。” 林羽有些不好意思地挠挠头,“那时候我会在送货单上备注‘张姐可能加量’‘李哥周末不在家’,这样下次送货就不会出错。我觉得数据整理和送货有点像,都得考虑‘用户可能会变’。”
苏瑶的眼睛亮了起来,她放下笔,认真地看着林羽:“这个类比太贴切了!用户数据和送货需求一样,都是‘活的’,不是‘死的’。我们之前太关注‘群体共性’,却忽略了‘个体差异’,而你的底层经验正好弥补了这个盲区。动态标签不仅能解决现在的数据混乱问题,还能为后续算法优化打下基础 —— 比如让系统根据‘加班波动’标签,自动推迟空调启动时间;根据‘天气敏感’标签,提前调整室内温度。”
她拿起草稿纸,开始补充 “动态标签规则”:“我们可以把动态标签分成三类:时间类(加班、节假日)、环境类(天气、温度)、特殊事件类(生病、访客)。每个标签对应具体的行为变化,比如‘加班波动’= 睡觉时间推迟 2-4 小时,家电使用时间集中在 23:00 后;‘天气敏感’= 雨天起床推迟 1-2 小时,暖气使用时间提前 1 小时。你今天的任务,就是把这些异常数据对应的动态标签标出来,我们下午一起讨论标签规则的细化。”
林羽接过草稿纸,看着上面密密麻麻的文字,心里既兴奋又紧张。这是他第一次参与到 “技术规则设计” 中,不再是单纯的执行任务,而是真正为项目提供思路。他用力点头:“我一定仔细标,不遗漏任何一个异常数据。”
苏瑶笑着拍了拍他的肩膀:“别给自己太大压力。对了,你带的早餐是什么?我早上没来得及吃。”
“是楼下早餐店的肉包和豆浆,还热着。” 林羽连忙把早餐递过去,“我看您昨天说喜欢吃咸口的,就多买了两个肉包。”
苏瑶拿起一个肉包,咬了一口,眼睛弯成了月牙:“味道真不错,比我平时吃的面包好吃多了。以后要是你来得早,能不能多带一份?我按早餐钱给你。”
“不用给钱,举手之劳而已。” 林羽连忙摆手,心里却暖暖的 —— 苏瑶不仅认可他的想法,还愿意让他帮忙带早餐,这种平等的相处方式,让他渐渐放下了 “打工者” 的拘谨。
上午的时间过得很快。林羽坐在电脑前,逐行核对数据,给异常数据标注动态标签。遇到不确定的情况,他就记在笔记本上,比如有位年轻妈妈标注 “孩子生病时全天在家”,但问卷里没写孩子的年龄,无法判断 “生病时家电使用会有哪些变化”。他特意把这个案例标出来,准备问苏瑶该如何处理。
十一点左右,苏瑶突然喊林羽过去:“你看这份数据,这位 58 岁的阿姨,问卷上写‘不用智能手机’,但授权记录里却有手机控制空调的记录,这是怎么回事?”
林羽凑过去看,屏幕上显示 “用户王秀兰,58 岁,退休教师,标注‘不用智能手机’,但 7 月 15 日 14:00 用手机 APP 开启空调”。他想了想,说:“会不会是她的子女帮她操作的?我邻居王阿姨也不用智能手机,但她女儿会远程帮她开空调、调温度。”
“有这个可能!” 苏瑶恍然大悟,“我们之前默认‘不用智能手机 = 无法远程控制’,但忽略了‘子女代操作’的场景。这又是一个重要的潜在需求 —— 老年用户可能需要‘子女远程协助’功能,让子女帮忙设置家电、查看安全情况。”
她立刻在草稿纸上补充:“新增‘代操作需求’标签,标注‘老年用户可能需要子女远程协助控制家电’,后续系统设计需加入‘家庭共享账号’功能,支持多人控制同一套设备。”
林羽看着苏瑶快速记录的样子,心里越发觉得 “用户需求” 是个无底洞 —— 看似简单的数据背后,藏着无数复杂的生活场景,而只有真正理解这些场景,才能做出好用的产品。他想起自己以前觉得 “智能设备就是按按钮”,现在才明白,每一个按钮背后,都要考虑无数用户的不同情况。
中午吃饭时,两人又聊到了数据整理中的问题。林羽把笔记本上的疑问提出来:“苏小姐,那位年轻妈妈没写孩子的年龄,我们怎么判断她的需求?比如 3 岁孩子和 10 岁孩子,生病时的家电使用肯定不一样 ——3 岁可能需要一直开加湿器,10 岁可能需要开学习灯。”
苏瑶放下筷子,认真思考了一会儿:“你这个问题问到了点子上。用户需求的挖掘,不能只靠问卷和授权数据,还需要‘场景补全’。下午我们可以给这类用户打个电话,补充调研一下具体情况。比如问那位妈妈‘孩子多大了’‘生病时会用哪些家电’,这样数据会更准确。”
“打电话调研?会不会打扰用户?” 林羽有些担心 —— 他以前在建材市场给客户打电话,经常被不耐烦地挂断。
“只要态度真诚,说明目的,用户一般不会反感。” 苏瑶笑着说,“我们可以先跟用户说‘您之前填的问卷对我们很有帮助,现在有几个小问题想补充了解,不会占用您太多时间’,再加上我们之前送过礼品,用户的接受度会更高。”
下午一点,两人开始给需要补充调研的用户打电话。林羽负责打年轻妈妈群体的电话,苏瑶负责老年群体。第一次拨电话时,林羽的手都在抖,生怕被拒绝。电话接通后,他按照苏瑶教的话术,紧张地说:“您好,请问是李女士吗?我是瑶光智能的调研人员,您之前帮我们填过问卷,现在有几个小问题想补充了解,不会占用您太多时间……”
电话那头的李女士愣了一下,随即笑着说:“是你们啊!我还在跟我闺蜜说你们的问卷很有意思呢,想问什么你说吧。”
林羽悬着的心瞬间放下,他按照准备好的问题,问了孩子的年龄(4 岁)、生病时的家电使用情况(需要开加湿器、夜灯,空调温度要 26℃),还有是否需要 “孩子睡眠时自动调低音量” 的功能。李女士不仅耐心回答,还主动提了建议:“要是能有个‘育儿模式’就好了,孩子睡觉的时候自动关大灯、开夜灯,还能提醒我给孩子喂药,那就太方便了。”
挂了电话,林羽兴奋地跟苏瑶分享:“苏小姐,李女士说想要‘育儿模式’,还提了具体的功能需求!”
“太好了!这就是补充调研的价值。” 苏瑶也很开心,“我这边也有收获,那位 58 岁的王阿姨说,希望系统能‘识别方言’,她普通话说得不好,担心语音控制没用。我们后续的语音识别模块,得加入江城方言的训练数据。”
接下来的两个小时,两人打了 15 个补充调研电话,不仅补全了 12 条缺失的数据,还挖掘到 5 个新需求:“育儿模式”“方言识别”“子女远程查看父母健康数据”“宠物在家时自动调节家电”(有位用户养了猫,担心空调温度太低冻到猫)“临时访客模式”(有用户经常招待客人,希望客人来访时能临时开放部分家电控制权限)。
林羽把这些新需求一一记录在笔记本上,本子上的字迹越来越密集,页面边缘还画满了简单的示意图 —— 比如 “育儿模式” 要包含夜灯、加湿器、喂药提醒三个功能,他用圆圈把这三个功能圈起来,标注 “优先级高”。
下午四点,数据整理终于接近尾声。林羽看着三个分类工作表里清晰的标注 —— 每个用户不仅有基础信息、群体标签,还有动态标签和补充需求,心里充满了成就感。他从来没想过,自己能把一堆杂乱的数据整理得这么有条理,还能从中挖掘出这么多有价值的信息。
苏瑶把整理好的数据导入数据库,生成了一份《用户需求分析报告(第一版)》。报告里不仅有数据统计图表,还有不同群体的需求优先级排序,比如老年群体的 “操作简单”“语音清晰”“吃药提醒” 排在前三位;年轻妈妈群体的 “育儿模式”“自动家务”“安全提醒” 排在前三位;上班族群体的 “加班适配”“远程控制”“能耗优化” 排在前三位。
“这份报告超出了我的预期。” 苏瑶看着报告,脸上露出满意的笑容,“尤其是你提出的动态标签和补充调研,让我们的需求分析从‘平面’变成了‘立体’。接下来,我们就可以基于这份报告,开始设计系统的核心功能模块了。”
她顿了顿,转头看向林羽,眼神里满是认可:“林羽,你虽然没有专业的技术背景,但你有最宝贵的‘用户同理心’—— 你能从数据里看到背后的人,看到他们的生活场景和真实需求。这是很多学技术的人都缺乏的能力,也是我们项目最核心的竞争力。”
被苏瑶这么郑重地夸奖,林羽的脸颊微微发烫,他低下头,轻声说:“我只是做了我能做的事,很多想法都是跟您学的,还有很多不懂的地方。”
“不懂可以学,但同理心是学不来的。” 苏瑶拿起桌上的《人工智能入门教程》,翻到之前林羽做标记的地方,“你昨天问我的‘监督学习’是什么意思,我今天正好有空,给你讲讲吧。其实监督学习就像教孩子认水果,你给孩子看‘苹果’的图片,告诉他这是苹果,再给‘香蕉’的图片,告诉他这是香蕉,孩子慢慢就学会了区分 —— 算法也是一样,我们给它‘用户行为数据’和‘对应的需求标签’,它就能慢慢学会识别用户需求,比如看到‘加班波动’标签,就知道要推迟空调启动时间。”
林羽认真地听着,苏瑶用 “教孩子认水果” 的比喻,把复杂的技术概念讲得通俗易懂。他突然觉得,人工智能也没那么遥远,其实就是 “理解用户、服务用户” 的工具,而他这三年在底层积累的 “看人、懂人” 的经验,反而成了理解 AI 的优势。
“那我们的动态标签,是不是就是给算法的‘教学素材’?” 林羽问道。
“完全正确!” 苏瑶笑着点头,“动态标签越精准,算法的‘教学素材’就越丰富,学习效果就越好。比如我们标注‘雨天老人起床推迟 1.5 小时’,算法就能学会‘雨天 + 老人’= 推迟起床时间,以后遇到类似情况,就能自动适配。”
两人聊得越来越投入,从监督学习聊到数据标注,从功能模块设计聊到后续的测试计划。窗外的天色渐渐变暗,工作室里的灯光亮了起来,暖黄色的光线洒在两人身上,营造出一种安静而专注的氛围。林羽看着苏瑶认真讲解的样子,心里突然涌起一股莫名的暖流 —— 他想起自己在桥洞下瑟瑟发抖的夜晚,想起被张胖子克扣工资时的委屈,想起被林家赶出家门时的绝望,而现在,他不仅有了一份有意义的工作,还能和这样优秀的人一起讨论未来,这种感觉,就像在黑暗中找到了一盏灯。
晚上七点,两人终于结束了工作。苏瑶看着林羽整理的笔记,突然说:“林羽,你有没有想过系统地学习数据分析?我这里有一套《用户行为数据分析实战》的课程,还有一些行业报告,你可以利用业余时间看看。等你掌握了基础方法,我们可以一起做更深入的数据分析,甚至参与算法优化。”
林羽愣了一下,随即用力点头:“我想!我特别想学习这些知识,就是怕自己学不会……”
“没有学不会的,只有不肯学的。” 苏瑶从抽屉里拿出一叠资料,递给林羽,“这些资料里有我做的笔记,重点内容都标出来了,你看不懂的地方可以随时问我。我们每周可以抽两个晚上,一起讨论学习进度,这样你进步会更快。”
林羽接过资料,指尖触到纸张上苏瑶清秀的字迹,心里一阵感动。他看着苏瑶,认真地说:“苏小姐,谢谢您。您不仅给我工作,还教我知识,我真的不知道该怎么感谢您。”
“不用谢,我们是合作伙伴,不是吗?” 苏瑶笑着说,“你的成长对项目很重要,而且我相信,你以后会成为项目的核心力量。”
离开工作室时,夜色已经很深了。林羽提着苏瑶给的资料,手里还攥着那份《用户需求分析报告》的打印版,心里充满了前所未有的动力。他没有直接回家,而是绕到了监狱附近的邮局 —— 他想把报告里关于老年群体需求的部分复印一份,寄给父亲,让父亲知道,他现在做的工作,能帮助像他一样的老人,让他们的生活更方便。
邮局里只有一位值班的工作人员,林羽小心翼翼地把报告递给工作人员,说:“麻烦您帮我复印这几页,我要寄给监狱里的父亲。”
工作人员接过报告,看了几眼,笑着说:“小伙子,你做的这个项目挺好啊,能想到照顾老人,不容易。”
林羽不好意思地笑了笑,心里却很开心。他看着工作人员复印资料,突然想起父亲以前总说 “做人要多为别人着想”,现在他终于明白了这句话的含义 —— 做产品和做人一样,只有多为用户着想,才能做出有价值的东西。
回到出租屋,林羽没有立刻休息,而是坐在桌前,认真翻看苏瑶给的资料。资料里的《用户行为数据分析实战》有很多案例,比如 “如何通过家电使用数据判断用户是否在家”“如何识别异常用电行为(如忘记关家电)”,每个案例都有详细的分析步骤和图表,苏瑶还在旁边标注 “这个案例可以结合我们的动态标签使用”“注意区分‘临时异常’和‘长期习惯’”。
他看到晚上十一点,才恋恋不舍地合上资料。躺在床上,他想起今天一天的经历:整理数据时发现问题,提出动态标签的想法,和苏瑶一起补充调研,还得到了学习数据分析的机会。这一天的收获,比他在建材市场干一个月还要多。
他摸了摸枕头底下的报告复印件,心里暗暗发誓:一定要好好学习数据分析,尽快掌握专业知识,不辜负苏瑶的信任;一定要把这个项目做好,让更多老人、更多需要帮助的人,享受到科技带来的便利;一定要努力赚钱,等父亲出狱后,让他过上好日子,让他为自己骄傲。
窗外的月光透过窗户,洒在桌上的资料上,照亮了苏瑶写下的一行字:“数据的价值,不在于数量,而在于能否读懂背后的人。” 林羽看着这句话,嘴角露出了一丝笑容。他知道,自己已经找到了前进的方向,哪怕未来还有很多困难,他也会坚定地走下去 —— 因为他不再是一个人,他有苏瑶的帮助,有父亲的期盼,还有这份能让他实现价值的工作。
这一夜,林羽睡得格外安稳。他梦见自己和苏瑶一起,把智能家居系统送到了千家万户:老人用语音提醒吃药,年轻妈妈用育儿模式照顾孩子,上班族加班回家后,空调已经调好温度,灯光温柔地亮着。而他的父亲,正坐在客厅里,用简单的语音指令控制着电视,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醒来时,天已经亮了。林羽伸了个懒腰,胸口的伤口已经完全不疼了。他走到窗边,推开窗户,清晨的阳光洒在脸上,温暖而明亮。他知道,新的一天开始了,而他的人生,也将在这束阳光里,绽放出全新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