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书评
一个认真看书分享的网站
小娃叔叔,林晓小说叫什么(铁皮桶里的时光免费阅读)

铁皮桶里的时光

作者:拾梦虫二

字数:96798字

2025-09-07 06:21:39 连载

简介

小说《铁皮桶里的时光》以其精彩的情节和生动的人物形象吸引了大量书迷的关注。本书由才华横溢的作者“拾梦虫二”创作,以小娃叔叔,林晓的冒险经历为主线,展开了一段惊心动魄的故事。目前这本小说已经更新96798字,喜欢阅读的你快来一读为快吧!

铁皮桶里的时光小说章节免费试读

秋末的时候,我收到了小娃寄来的包裹。

拆开一看,里面是一袋晒干的泥鳅干,还有一张画,

画的是水沟边的场景:两个铁皮桶放在地上,桶里装满了泥鳅,

旁边的小娃和我正蹲在沟边,天上的太阳画得圆滚滚的,涂得通红。

画的背面是小娃歪歪扭扭的字:

“叔叔,这是我和爷爷一起晒的泥鳅干,可香了,你尝尝。”

我拿起一块泥鳅干,放进嘴里,咸香的味道在嘴里散开,和小时候爷爷晒的泥鳅干一模一样。

我想起小时候,每到秋天,爷爷都会把摸来的泥鳅晒成干,装在布袋子里

,冬天的时候,就拿出来给我煮粥喝。如今,

小娃也学着爷爷的样子,把泥鳅晒成干,寄给我,

这份传承,像一股暖流,悄悄淌进我的心里。

周末的时候,我把泥鳅干泡软,煮了一锅泥鳅干粥。

粥煮好的时候,满屋子都是香味,邻居闻到了,都来问我是怎么做的。

我笑着说:“这是老家寄来的泥鳅干,是我小侄子和他爷爷一起晒的,味道可好了。”

我给邻居盛了一碗,他们尝了都夸好吃,说有小时候的味道。

我看着邻居们开心的样子,突然想起爷爷当年也是这样,把晒好的泥鳅干分给街坊邻居,

大家一起分享,一起品尝。

原来,快乐和温暖,真的可以一代代传承下去,

从爷爷到我,从我到小娃,从我们到身边的人,

像一条看不见的线,把我们紧紧连在一起。

年底的时候,我回了老家。

刚进院子,就看见小娃和爷爷在晒泥鳅干。

院子里的绳子上挂满了泥鳅,阳光晒在上面,散发出诱人的香味。

小娃看见我,手里的竹竿一扔就跑过来:

。“叔叔!你回来啦!我们正在晒泥鳅干,等晒干了,给你装满满一袋带回家!”

爷爷坐在旁边的竹椅上,看着我们笑:“今年的泥鳅多,我们晒了好多,除了给你带回去,还要给张奶奶、李爷爷他们送点,让大家都尝尝。”

我蹲下来,帮小娃翻着泥鳅干,看着它们在阳光下慢慢变干,心里满是踏实。

那天下午,我们一起把晒好的泥鳅干装进布袋子里。

小娃把最大的一袋递给我:“叔叔,这个给你,你带回城里,想老家的时候就煮点泥鳅干粥,就像在老家一样。”

我接过布袋子,里面的泥鳅干还带着阳光的味道,沉甸甸的,像装满了时光和温暖。

晚饭时,奶奶用新鲜的泥鳅做了一锅泥鳅豆腐汤,鲜美的味道飘满屋子。

小娃坐在我旁边,不停给我夹菜:“叔叔,你多吃点,这个泥鳅豆腐汤最补了,我爷爷说,吃了能长高。”

我笑着点头,一边吃一边听爷爷讲他小时候摸泥鳅的故事,讲他怎么教我爸爸摸泥鳅,又怎么教我,现在又怎么教小娃。

我看着爷爷,又看了看身边的小娃,突然觉得,

时光好像是一个圆圈,我们都在这个圆圈里,传承着同样的快乐,同样的温暖,同样的爱。

那些藏在铁皮桶里的时光,那些浸在水沟里的回忆,那些晒在阳光下的泥鳅干,都是这个圆圈里最珍贵的印记。

走的那天,小娃和爷爷把我送到村口。小娃手里拎着那两个铁皮桶,

说:“叔叔,这个给你带回去,等你想摸泥鳅了,就看看它,就像回到老家一样。”

我接过铁皮桶,桶沿的锈迹被擦得干干净净,桶身上的“泥鳅桶”三个字依旧鲜艳。

车子开远时,我从后视镜里看见他们还站在村口,小娃手里举着我落在他家的小铲子,爷爷手里拎着装满泥鳅干的布袋子,朝着车子的方向挥手。

阳光洒在他们身上,像一幅温暖的画,也像一段永远不会结束的时光。

回到城里,我把铁皮桶放在阳台的角落,桶里装着小娃寄来的泥鳅干和红薯干。

每次看到它,我就会想起老家的水沟,想起老槐树下的约定,想起小娃眼里的光,想起爷爷的笑容。

原来,所谓的故乡,从来都不是一座房子、一条水沟,而是藏在那些人和事里的温暖,是能一代代传下去的念想——只要这份念想还在,无论走多远,我们都能找到回家的路。

而那两个铁皮桶,会一直站在阳台的角落,等着我,等着那些快乐的时光。

隆冬的雪下了整整一夜,

清晨推开阳台门,城里的屋顶和树梢都裹着一层白。

我走到角落,看见那两个铁皮桶被雪盖了半截,桶沿的“泥鳅桶”三个字只露出个模糊的轮廓。

我拿起扫帚轻轻扫去积雪,指尖碰到冰凉的桶壁,突然想起老家的冬天——爷爷总爱在雪后把铁皮桶倒扣在屋檐下,说这样能挡住风雪,开春摸泥鳅时桶才不会漏。

正愣神时,手机响了,是小娃用爷爷的手机打来的。

电话里满是风雪声,他的声音裹着寒气,却透着雀跃:“叔叔!老家下雪啦!我和爷爷在院子里堆了个雪人,雪人手里还拿着小铲子,像你上次留下的那个!”

我笑着问他雪人堆得高不高,他说比他还高,

爷爷还在雪人旁边插了根小木棍,系着红布条,说这样像田埂边种红薯的记号。“叔叔,雪化了就能种红薯了吧?”他突然问,声音里满是期待,

“我把去年的红薯种晒了好几回,都放在布袋子里,等开春就种在田埂边。”

我跟他说再等两个月,等雪化了土变软,就能种红薯了。

挂电话前,他又小声说:“叔叔,我把你留下的铁皮桶擦干净了,放在灶房里,这样就不会冻着了。

等你回来,我们还用它摸泥鳅。”我应着,挂了电话才发现,手里的扫帚还停在半空,阳台的雪地上,落了几片从老家带来的槐树叶,被雪衬得格外绿。

周末整理房间时,我翻出小娃画的那张“水沟摸泥鳅”的画,画纸边缘有些卷边,我用胶带小心粘好,贴在书桌前。

看着画里圆滚滚的太阳和两个小小的身影,

突然想起去年冬天在老家,小娃蹲在灶房边,帮奶奶烧火煮泥鳅干粥的模样——他踮着脚往灶膛里添柴火,火苗映得他脸颊通红通红的,

粥香飘满屋子,爷爷坐在旁边抽烟,偶尔帮他拨弄一下柴火,说“慢点儿添,别烧到手”。

那天的泥鳅干粥熬得格外稠,小娃盛了满满一碗给我,

说“叔叔多吃点,冬天吃了暖和”。

我咬着粥里的泥鳅干,咸香里带着点甜,和小时候爷爷煮的味道一模一样。

原来有些味道,真的能隔着时光传下来,像铁皮桶里的牵挂,永远都不会凉。

腊月二十七那天,

我提前买了回老家的车票,还特意带了些城里的糖果,想分给小娃和街坊家的孩子。

车子驶离市区,路边的高楼变成了白雪覆盖的田野,心里的期待一点点满起来——想起小娃堆的雪人,想起灶房里的铁皮桶,想起奶奶煮的泥鳅干粥,

就觉得这一路的风雪都不冷了。

刚到村口,就看见小娃和爷爷在雪地里等。小

娃穿着厚厚的棉袄,手里拎着个布袋子,一见我就跑过来:“叔叔!你回来啦!我给你留了红薯干!”

爷爷跟在后面,手里拿着铁锹,说要帮我把车上的东西搬回家。

走进院子,我看见雪人还站在角落,手里的小铲子被雪盖了半截,旁边的红布条在风里飘着。

小娃拉着我往灶房走,掀开布帘,就看见那两个铁皮桶放在灶台边,桶沿擦得锃亮,一点锈迹都没有。

“我每天都擦一遍,爷爷说这样桶才不会坏。”他仰着头说,眼睛里闪着光。

晚饭时,奶奶煮了泥鳅干粥,还蒸了红薯,满屋子都是香味。

小娃坐在我旁边,不停给我夹红薯:“叔叔,这个红薯是去年种的,可甜了!”

爷爷喝着粥,说:“等开春种了新的红薯种,秋天就能结更多红薯,到时候再给你留最大的。”

我吃着红薯,喝着泥鳅干粥,看着眼前的一家人,

突然觉得,所谓幸福,不过就是这样——有牵挂的人,有熟悉的味道,有能回得去的家,有藏在时光里的温暖。

而那两个铁皮桶,就像这幸福的见证者,装着我们的故事,装着我们的约定,装着我们对彼此的牵挂。

走的那天,雪又下了起来。

小娃把一袋子红薯干和泥鳅干塞进我包里,又把铁皮桶抱过来:

“叔叔,这个你带回去,等开春我种了红薯,就拍视频给你看。”我接过铁皮桶,桶壁还带着灶房的温度,沉甸甸的。

车子开远时,我从后视镜里看见小娃和爷爷还站在雪地里,小娃手里举着红布条,爷爷手里拿着铁锹,雪花落在他们身上,像撒了层糖。

我摸了摸包里的红薯干,又看了看副驾上的铁皮桶,心里满是温暖——原来无论走多远,

无论隔多久,那些藏在铁皮桶里的时光,那些浸在牵挂里的温暖,从来都不会消失,它们会一直陪着我,走过一个又一个冬天,迎来一个又一个春天。

微信阅读

评论 抢沙发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