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书评
一个认真看书分享的网站

第2章

深秋的风裹着松针的冷香,吹得林砚额前的碎发轻轻晃。高二的国庆,他背着黑色双肩包,走在望霞山的登山步道上,脚下的石阶覆着薄霜,每踩一步都带着轻微的 “咯吱” 声。身旁的陈阳喘得像风箱,手里攥着半瓶被冻得冰凉的矿泉水,时不时停下来揉一揉发酸的膝盖:“大哥,咱们这是何必呢?国庆在家打两局游戏不香吗?来爬这破山,累得半死不说,山顶连个卖烤肠的都没有。”

林砚没回头,目光落在前方蜿蜒向上的山路 —— 这段近乎垂直的石阶、崖边缠绕的锈色铁索,甚至风穿过树林时 “呜呜” 的声响,都像极了前世玉龙雪山坠崖前的场景。他深吸一口气,清冷的空气灌满胸腔,压下心头莫名的悸动:“总比你在家躺成废人强,爬上去看看云海,也算没白来。”

苏晚和孟瑶跟在后面,苏晚手里握着台旧相机,镜头时不时对准山间的红枫、崖边的野菊,偶尔停下调整角度时,会下意识往林砚的方向看一眼。孟瑶则拽着苏晚的衣角,一边小心翼翼避开湿滑的石阶,一边吐槽:“早知道这么陡,我就穿运动鞋了!这帆布鞋磨得脚后跟都要破了,早知道……” 话没说完,脚下一滑,幸好苏晚及时扶住她,才没摔下去。

四人爬到半山腰的观景台时,风突然变烈,卷着碎雪沫子打在脸上。陈阳缩着脖子躲到岩石后:“不行了不行了,我得歇会儿,再爬我就要缺氧了。” 林砚没停,目光被前方那段更陡峭的 “鹰嘴崖” 吸引 —— 崖壁上的铁索锈迹斑斑,下方是翻滚的云海,像极了前世他失足坠落时看到的景象。

“我先上去看看。” 林砚拍了拍陈阳的肩膀,双手握住铁索往上爬。指尖触到冰冷的铁锈时,脑海里突然闪过尖锐的断裂声 —— 是攀岩绳索崩断的脆响,是身体失重时耳边呼啸的风,是苏晚在奶茶店递给他幸运饼干时,眼里亮晶晶的期待…… 无数记忆碎片像潮水般涌来,前世二十八年的人生、极限运动的热血、坠崖前的遗憾,还有对未来十几年市场趋势的清晰判断,瞬间在脑海里拼凑完整。

“林砚哥哥!小心点!” 苏晚的喊声从下方传来。林砚猛地回过神,才发现自己已经爬到了鹰嘴崖顶端,脚下就是深不见底的云海。他低头看着下方仰着脑袋的三人,苏晚眼里满是担心,陈阳还在挥手喊 “快下来,上面危险”,孟瑶则举着相机,正对着他拍照。

记忆彻底觉醒的冲击感渐渐褪去,林砚的眼神从最初的迷茫,变成了前所未有的清明。他终于明白,从小到大那种 “要保护苏晚” 的执念、对商业机会的敏锐,不是 “早慧”,而是重生带来的潜意识指引。这一世,他绝不会再让苏晚因苏家破产辍学,不会让陈阳为了生计奔波,更不会让自己再留半分遗憾。

“没事,我马上下来。” 林砚沿着铁索慢慢爬回观景台,落地时脚步稳得不像刚经历过记忆冲击。陈阳凑过来,拍了拍他的肩膀:“你刚才站在上面干嘛呢?眼神直勾勾的,跟丢了魂似的。”

“没什么,就是觉得云海挺好看。” 林砚笑着避开话题

“想什么呢?笑得跟偷了鸡似的。” 孟瑶把相机递过来,屏幕里是林砚站在鹰嘴崖顶端的照片 —— 少年穿着黑色冲锋衣,背景是翻涌的云海,眼神里带着种超越年龄的沉静,竟有种说不出的张力。

苏晚凑过来看照片,耳尖悄悄泛红:“拍得好好看,林砚哥哥,你站在上面的时候,好像…… 好像更厉害的样子。”

林砚接过相机,指尖划过屏幕里的自己,突然想起前世闲暇时写的那本小说 —— 以自己极限旅行经历为原型,讲了个少年在崖边重生、逆转人生的故事,当时只在小众网站更了十几章,没多少人看。现在记忆觉醒,刚好能把未来的商业趋势、人生感悟加进去,说不定能成为一条新的变现路。

下山时,陈阳还在絮叨 “下次再也不爬山了”,苏晚则时不时跟林砚聊起最近的学习进度,孟瑶拿着相机翻来覆去看白天拍的照片。林砚一边应着他们的话,一边在心里完善计划:校园电商先从班级试点,下周先帮三班做一批定制卫衣;小说晚上回家就重新更,重点突出 “重生逆袭” 和 “商业布局” 的细节;苏父那边,得找个机会用 “数据分析作业” 的名义,把环保整改的紧迫性再提一次。

他抬头看向身边打闹的三人,苏晚刚好回头,笑着问 “怎么了”,阳光落在她脸上,暖得像前世那块幸运饼干。

————

周末的阳光格外温和,透过车窗洒在林砚膝盖上的试卷上,鲜红的 “148” 分在阳光下格外显眼。他抱着刚整理好的月考成绩单和几张竞赛获奖证书,坐在副驾驶上,身旁的父亲林建国正握着方向盘,时不时侧头看他一眼,嘴角带着藏不住的笑意:“砚砚,这次数学又快满分了,等会儿跟你外公说的时候,他肯定得乐半天。”

林砚笑着点头,目光落在窗外掠过的街景 —— 赵有德的住处离市区不远,在一片环境清幽的老小区里,楼下种着两株老槐树,每次来,外公都会在树下等他们。车刚停稳,就看到赵有德穿着浅灰色的针织衫,手里攥着个布袋子,正站在槐树下张望,布袋子里装着刚从菜市场买的新鲜橘子,是林砚爱吃的品种。

“爸,砚砚!” 赵有德快步走过来,先接过林建国手里的公文包,又伸手去接林砚怀里的成绩单,语气里满是热络,“快上楼,芸芸刚让陈默送了些刚烤的栗子糕,还热着呢。你们爷俩路上没堵车吧?”

“没堵,二十分钟就到了。” 林建国跟着赵有德往楼上走,楼道里飘着淡淡的桂花香,是三楼邻居家种的桂花树传过来的。推开门,客厅里的茶几上已经摆好了水果和点心,赵有德的旧笔记本放在桌角,封面上还贴着林砚去年给他画的小老虎贴纸,旁边放着一杯刚泡好的菊花茶,温度正好。

“外公,这是我这次月考的成绩单,还有数学竞赛的获奖证书。” 林砚把东西递过去,坐在沙发上,看着赵有德戴上老花镜,仔细翻看成绩单的模样,眼神里满是期待。

赵有德的手指在成绩单上轻轻划过,从数学 148 分到物理 97 分,再到英语 142 分,嘴角的笑意越来越浓,最后停在 “全市数学竞赛一等奖” 的证书上,抬头看向林砚时,眼里满是骄傲:“好小子!数学竞赛居然拿了一等奖,比你爸当年厉害多了!你爸上学的时候,数学最多也就考个九十多分,还总被我念叨‘不够细心’。”

林建国在旁边听着,笑着摆手:“爸,您就别揭我短了。砚砚这孩子从小就聪明,心思比我细,学习上从不用我和秀兰操心,上次家长会,老师还夸他‘不仅自己成绩好,还帮同学讲题’呢。”

提到学习,赵有德突然想起什么,看向林砚:“对了,你们高二是不是快文理分科了?你打算选什么?跟外公说说你的想法。”

“我选理科。” 林砚毫不犹豫地回答,指尖轻轻碰了碰茶几上的笔记本,“我对物理和数学比较感兴趣,以后想考金融或者计算机专业。一方面,能跟陈阳一起做校园电商 —— 我们想先从定制班服、错题本开始,整合他叔叔的印刷厂资源,还有我之前帮同学代买东西的渠道,先从小规模试试水;另一方面,苏叔叔的建材厂以后可能需要数据分析和政策解读,我学这些专业,也能帮上忙。”

赵有德听得眼睛一亮,伸手拍了拍林砚的肩膀,力道不轻不重,满是认可:“想法具体,还懂整合资源,比我当年强多了!校园电商这个方向选得好,学生需求稳定,你们又懂年轻人的喜好,肯定能成。要是需要资金或者对接服装厂、印刷厂的资源,跟外公说,我认识几个老伙计,能帮你们省不少事。”

“谢谢外公,现在还不用。” 林砚连忙摆手,又补充道,“我和陈阳手里有之前帮人代练游戏、卖二手书赚的钱,先从小单做起,等有了稳定客源,再考虑扩大规模。”

“放心吧爸,我会的。” 林砚点头,又看向赵有德,“外公,您经验多,到时候合同我给您看看,您帮我把把关?”

“没问题!” 赵有德一口答应,拿起一块栗子糕递给林砚,“尝尝这个,芸芸特意让陈默放了核桃碎,补脑。你这孩子,又要学习,又要琢磨生意,别太累了,注意劳逸结合。”

林砚接过栗子糕,咬了一口,甜而不腻,核桃碎的香气在嘴里散开。

————插叙 林建国扩张之路

林家面馆的晨光总是比别家早一个小时。自赵有德认亲后,这个藏在幸福小区门口的十平米小店,就像被按下了 “加速键”—— 每天清晨五点,林建国和赵秀兰准时在后厨忙活,熬汤的牛骨在大锅里翻滚,炸酱的香气飘出半条街,而店外早已排起长队,不少食客是特意从邻街赶来,就为这一口 “祖传味道” 的牛肉面。

“老林,你这面是真绝!汤鲜面劲,比我在省城吃的还地道!” 常客王大伯吸溜着面条,又舀了一勺辣油,“就是店太小了,每次来都得排队,啥时候能在城东也开一家啊?”

这话像颗种子,落在了林建国心里。当天晚上,他跟赵秀兰坐在餐桌前,手里捏着账本,看着每月稳步增长的营业额,又想起赵有德白天说的 “好味道得让更多人尝到”,终于下定扩张的决心:“秀兰,咱们把隔壁的门面盘下来,再招几个学徒,先把店扩大一倍!”

赵秀兰犹豫了:“咱们就会做这两碗面,扩大了能忙得过来吗?万一味道变了,老顾客该不买账了。”

“放心,味道肯定不变!” 林建国拍着胸脯,“我跟你亲自教学徒,熬汤的牛骨必须选三岁以上的黄牛骨,炸酱得用五花肉煸出油脂,每一步都按老规矩来。而且爸(赵有德)说了,他认识几个做餐饮的老伙计,能帮咱们找靠谱的装修队和食材供应商。”

没过多久,林家面馆就从十平米扩到了三十平米,还招了四个学徒。赵有德果然说到做到,不仅帮着对接了全省连锁的牛羊肉供应商,还请了专业设计师,给面馆做了统一的品牌形象 —— 原木色的桌椅、印着 “林家牛肉面” 字样的白色碗碟,连服务员的制服都绣着小小的面碗图案,看起来干净又亲切。

可扩张的步子还没停。三个月后的家庭聚会上,林砚看着父亲愁眉苦脸地算 “分店选址”,突然开口:“爸,与其一家家慢慢扩,不如搞连锁加盟。您和我妈负责培训学徒、把控食材,再制定统一的操作手册,让加盟商按标准来,这样半年就能开十几家店。”

“加盟?” 林建国愣了愣,“万一加盟商偷工减料,砸了咱们的招牌怎么办?”

“所以要做‘直营 + 加盟’模式。” 林砚拿出平板,点开自己做的方案,“核心食材(牛骨、炸酱料)由咱们统一配送,每个月派学徒去加盟店巡查,味道不达标就取消加盟资格。而且我建议接外卖业务,现在年轻人都爱点外卖,再开通数字支付,方便又快捷。”

————

外公赵有德看了方案,越看越点头:“砚砚这主意好!我认识省餐饮协会的人,能帮你们申请‘地方特色小吃’认证,再跟本地的超市搞联名,把咱们的炸酱做成瓶装,放在超市卖,多一条变现路。”

有了父子俩的 “双 buff” 加持,林家面馆的扩张之路格外顺利。第一个月,在市区开了 3 家直营店;第二个月,通过加盟模式,在邻市开了 5 家店;第三个月,数字支付和外卖业务上线,单店营业额直接涨了 40%—— 不少上班族在办公室点一碗牛肉面,备注 “多放辣油”,成了午间的固定选择。

最让林建国惊喜的是品牌联名。设计师把 “林家牛肉面” 的 logo 印在环保袋、笔记本上,跟本地的文具店合作,买面满 30 元送联名笔记本;还跟市公交公司合作,在公交车身印上 “一碗热面,暖一座城” 的广告语,连小学生都知道 “吃牛肉面,找林家”。

短短半年时间,林家面馆就在全省开了 24 家门店,每家店门口都挂着统一的红色招牌,后厨飘出的炸酱香,成了不少城市街头的 “烟火标志”。有次林建国去邻市考察加盟店,刚走到店门口,就看到排队的人群里,有人举着手机直播:“家人们,这家林家牛肉面真的绝,我从去年吃到现在,味道从来没变过!”

晚上打烊后,林建国坐在新装修的总店办公室里,看着电脑上的销售数据 —— 单月营业额突破百万,外卖订单占比超过 60%,瓶装炸酱还进了省连锁超市。他给赵秀兰打视频电话,笑着说:“秀兰,你还记得咱们当初那个十平米的小店吗?现在咱们的面,全省人都能吃到了!”

电话那头,赵秀兰正帮学徒调炸酱的味道,闻言也笑了:“都是你和砚砚的功劳,还有爸的帮忙。不过你可别骄傲,得盯着点加盟店的味道,咱们可不能砸了‘林家’的招牌。”

“放心吧!” 林建国挂了电话,又点开林砚发来的新方案 —— 下一步要做 “线上会员体系”,积分能换面、换联名周边。他看着屏幕上的文字,突然觉得眼眶发热:原来一碗小小的面,真的能撑起一份大大的事业。

微信阅读

评论 抢沙发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