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书评
一个认真看书分享的网站
完整版的毛泽东遇险实录小说在哪里可以免费读到?

毛泽东遇险实录

作者:武立金

字数:260095字

2025-09-20 07:38:59 完结

简介

如果你正在寻找一本充满奇幻与冒险的口述\/随笔小说,那么《毛泽东遇险实录》将是你的不二选择。作者“武立金”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个关于毛泽东马林的精彩故事。本书目前已经完结,喜欢阅读的你千万不要错过!

毛泽东遇险实录小说章节免费试读

第三章 井冈突围

朱毛会师井冈山,建立了红色革命根据地。敌人分兵五路围攻井冈山,红军主力转到外线牵制敌人。李文彬部夜袭大庾城,咬住红四军不放,毛泽东败走麦城。国民党谣传毛泽东已病死,信以为真的共产国际发出一个上千字的讣告,对毛泽东作出了高度评价。

井冈山上唱空城

秋收起义失败后,毛泽东率领工农革命军,历尽艰辛,转战千里,终于把红旗胜利地插上井冈山,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从此,毛泽东在井冈山做上了有主义、有政策、有办法的红色“山大王”。

井冈山地处湘赣边界,山势既大又险。山区及相邻各县盛产大米、茶油和竹木,且人少地多,自给有余。早在大革命时期,边区各县就成立了农会、工会、妇女会等革命组织,建立了农民自卫军。“马日事变”后,边区各县的党组织虽遭破坏,但人心还是向往革命,并期待着革命新高潮的到来。

一九二八年四月,朱德、陈毅率领的南昌起义部队和湖南农军,经过艰苦转战来到井冈山,毛泽东与朱德在宁冈的龙江书院前紧紧握手。两军会师,实力倍增,从此毛泽东和朱德的名字紧紧连在一起了,“朱毛”成为红军的代称、昵称和尊称,并被写进了共和国最显著的史页上。

五月四日,也就是蒋介石电令湘粤赣三军“克日会剿”“朱毛”的第二天,起义部队便在砻市龙江河畔举行了隆重的庆祝大会,庄严宣告中国工农革命军第四军正式成立。毛泽东任党代表,朱德任军长。

红色革命根据地的建立,中国工农红军的诞生,引起了敌人的震惊和恐慌。江西省主席朱培德下令赣军的第二十七师四个团,由师长杨如轩带领,兵分两路联合“会剿”井冈山,企图以数倍于红军的优势兵力,分进合击,一举夷平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一时间,根据地上空风云突变,大有“黑云压城城欲摧”之势。

红四军决定在敌人进攻之前先攻下永新县城。永新在井冈山以北、泰和县以西,因地处要冲,是红军和白军必争之地。毛泽东找来永新县党部委员、妇女部部长贺子珍,当面向她交代一项重要任务。

“子珍,要打仗了,地方的工作要同时展开。”毛泽东递给贺子珍一杯水,接着说,“我们开会研究,决定派你带十个战士秘密潜回永新,同地方党组织取得联系,通过他们摸清敌人的兵力部署和有关情况。同时,争取组织农民武装,配合红军主力作战。”

贺子珍原名贺桂圆,一九○九年桂花飘香的月夜诞生在永新禾川镇一个叫“海天春”的小茶馆里。她秉承了母亲姣好的面容,中等身材,皮肤细白,瓜子脸、柳叶眉、大眼睛,当她喜笑的时候更是光彩照人。

毛泽东第一次见到贺子珍是在去年十月。那一天,井冈山原武装部队首领袁文才、王佐在步云山备下了两桌酒席,为毛泽东接风洗尘。当袁文才领着一位十七八岁的姑娘并介绍她是贺子珍时,毛泽东有些惊讶了,他没想到在井冈山的“头面人物”中竟然还有一个眉清目秀的“花木兰”。毛泽东的目光像灼烫的热水喷洒于贺子珍一身,从此贺子珍在毛泽东的脑海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就是这位眉清目秀的文静姑娘,曾跃马扬鞭把一队前来围攻井冈山红军要“活捉朱毛、发财立功”的国民党军队引到百里之外。当时贺子珍等十余骑横冲直撞,战士们把手榴弹扔向敌群,扔向马队。敌军官看到这个双枪连发、悍勇无比的年轻女性,气得咬牙切齿:“他妈的,就是这个女共匪,毁了老子的好事,跑掉了朱毛。”

贺子珍第一次到敌人心脏去执行任务,不免有些紧张。在出发之前,毛泽东特意找她谈话:“你们这次是到敌占区去,是深入虎穴,既要大胆机智,更要谨慎小心。要紧紧依靠当地的群众和党的组织,有了他们的支持,你们的腰杆子就会硬起来。我等待你们的好消息,预祝你们胜利归来!”

毛泽东的一席话,不仅给贺子珍增添了信心和勇气,而且还传授了工作方法。这次执行任务,她翻山越崖,历尽艰险。由于叛徒告密,她被敌人团团围住,多亏一个老表搭救才死里逃生。任务完成后,她怀着喜悦的心情向毛泽东汇报了情况。

“你工作得很出色,很有进步。过去的一个学生娃,一个文弱小姐,现在学会了怎么干革命,怎么同工农群众打成一片了。你成了工农一分子,不再是千金小姐了。”毛泽东对凯旋而归的贺子珍赞誉有加。

贺子珍不好意思地低下了头,虽然激动得说不出话来,但心里却想了很多很多。原来她觉得自己入了党,上了山,吃了那么多苦,做了那么多工作,已经很革命了。今天听了毛泽东这番话,恍然悟到他的学生味、小姐味还没有脱净。她深深感激毛泽东的教诲,暗下决心,从今以后要更加注意锻炼自己。

红四军攻打永新的兵力部署完成后,毛泽东率领三十一团从宁冈、大拢经新城,过七溪岭,直扑永新;朱德率领二十八、二十九团从茅坪经拿山、盐石向永新县城挺进。贺子珍随军委也到了前线。战斗大获全胜,敌军将领杨如轩带着他的残兵败将向吉安方向溃逃。

这次行动,虽然打退了敌人的进攻,解放了永新,毛泽东、朱德进城时还受到当地人民的夹道欢迎,但也发生了一些问题。有一件事使贺子珍深深感到毛泽东是一个十分了不起的人物。

当时湖南省委提出一个极左的口号:“烧烧烧,烧尽一切反动派的屋;杀杀杀,杀尽一切反动派的人!”攻下永新后,地方干部和群众都怀着强烈的复仇情绪,贺子珍也不例外。因此,在永新就发生了大烧土豪劣绅的房屋,大杀土豪劣绅的现象。

毛泽东坚决反对这种做法,并立即予以制止。他在永新县城召开了一次党政干部联席会,专门讨论政策问题。他说:“不要烧房子,也不要多杀人。烧了房子,毁了财物,对群众没有好处,多数群众是反对的;对民愤极大的恶霸,是要杀一些,但也不能多杀,杀多了,造成人心惶惶,引起不必要的对立情绪,对革命没有好处,群众也是反对的。”

毛泽东的这番话,使贺子珍受到很大启发,她第一次认识到,革命不能仅凭感情,办事还要多动脑筋,要考虑得更多些、更透些、更远些,要从大局出发,从革命的根本利益出发。更大的收获是她第一次发现了一个人,一个比别人站得更高、看得更远、想得更深的男人!

随后,毛泽东和朱德分别带着队伍到永新的西乡和北乡筹粮筹款。贺子珍熟悉永新的情况,主动要求为毛泽东当助手。在以后的工作中,他们有了更多的了解和接触。

根据毛泽东“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的战略战术,红军曾三次攻打永新城。红军再次夺取永新县城后,为了 “大力经营永新”,根据党的安排,贺子珍带领一支工作队来到塘边村开展打土豪分田地和筹粮筹款的工作。

塘边村位于小江山麓,是一个由四个自然村组合而成的大村落。贺子珍住在一个贫农老婆婆家里,这位老人的房子原是一个恶霸地主的,红军镇压了那个恶霸后就把房子分给她住。房子一共有四间,贺子珍住在左侧的一间。老婆婆的儿子参加了红军,家里还有一个媳妇、一个孙子,他们住在右侧的厢房里。

初夏的一天,毛泽东带领红四军三十一团团部到塘边村搞调查。一时找不到合适的住房,工作队只好把他也安排住在这个老婆婆家里。于是,老婆婆就把堂屋腾出来给毛泽东住。

毛泽东来塘边村,主要是调查研究各种土地分配的方法及其利弊,总结分地经验,准备制定一个统一的土地法。一住下,毛泽东就要贺子珍和工作队汇报工作。

在听取汇报过程中,毛泽东不时提出的问题常使贺子珍张口结舌。比如:对土地分配方案,满意的人多还是不满意的人多?满意的都是些什么人?不满意的又是些什么人?他们的阶级成份和阶级态度如何?

贺子珍对这些问题一时回答不上来,白皙的脸蛋涨得通红,手心冒出汗来,别提有多紧张、多尴尬、多狼狈了。她只能如实地反映赤卫队长是什么意见,妇女主任是什么态度,贫协主席是怎么说的,对其他情况却知之甚少。

“调查研究也是一门学问,学一学也就会了。”毛泽东和颜悦色地说。

接着,毛泽东像教师讲课一样循循善诱地谈起了搞调查研究的体会和经验来:“首先,调查者心里要明确调查的目的是什么,调查就紧紧围绕这个目的进行,否则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收集到的却是一堆庞杂无用的材料。另外,还要特别注意调查的方式方法,对不同的对象要用不同的方法。对土改的积极分子可以开门见山,把问题直截了当地提出来;向富裕中农作调查就得拐上几个弯,因为他们的肚肠子也有几个弯儿。”

贺子珍被毛泽东的学识、气质深深吸引着,她睁大了眼睛,像一个初入学堂的小学生一字不漏地听着。这一大套学问、讲究,她从来没有听过,也从来没有人给她讲过。敬佩之情,油然而生。

夜深人静,毛泽东与贺子珍还在认真地分析调查材料。村外突然响起枪声,原来一支地主保安队正向塘边村袭来。他们闻讯共产党的中央委员毛泽东住在这里,就悄悄打过来了,想活捉毛泽东,去向蒋介石邀功请赏。

一位手持梭镖的暴动队员闯进门来,呼哧带喘地向毛泽东报告:“外县的地主保安队打过来了,领头的坏蛋还大喊大叫‘蒋介石悬赏五万大洋要毛泽东的人头,谁先抓住毛泽东就赏给谁’。他们离村子只有几里地了,请毛委员赶快撤离,不然就来不及了。”

贺子珍一听,脸色骤变,心跳如鼓。因为塘边村眼下是一个实实在在的“空城”。这附近原来驻过一个连的红军,还有毛泽东的一个警卫班。可是谁也没料到会发生这样的意外,队伍全都分散到各个村子做群众工作去了,一时无法集中,赤卫队的长矛大刀根本抵挡不住保安队的真枪实弹。要是毛泽东出了意外……贺子珍越想越着急,脑子里全乱了。

“毛委员,你赶快离开这里,我来掩护你。”贺子珍抽枪在手,就要出门迎战。

“不要慌张!” 面对突如其来的敌人,毛泽东稳坐不动,好像什么事也没发生似的。他一边泰然自若地抽着香烟,一边沉着冷静地思考着对策。他认为,敌情不清,如果贸然硬拼,势必危及塘边人民的生命安全。

贺子珍看到毛泽东临危不惧、处险不惊的情形,心里稍微踏实一些。她紧握手枪,守护在毛泽东身边。

毛泽东自幼爱读《三国》,更喜欢诸葛亮的用兵之计。十年前他在湖南第一师范读书时,就曾运用空城计,带领学生用仅有的几枝枪,外加鞭炮和锣鼓,虚张声势地慑退了打算进城洗劫的北洋兵。事后,免受兵灾的长沙市民都夸他沉着果断,不畏强暴,敢作敢为,是一个“浑身是胆”的好学生。

“通知群众,马上撤出村子,都到山上去!”毛泽东用力扔掉手中的烟头,果断地作出了决定。

塘边村处于群山环抱之中,走出村庄就是山地,山高林密,隐蔽性极好。在毛泽东和贺子珍的亲自指挥下,群众很快转移到山上。刚才还是人声喧闹的山村,刹时变得静无一人。

敌人进村后,发现家家锁门闭户,不见一人,知道村子里已有了准备。心惊胆战的敌人谁也不敢贸然入户,只是靠放枪壮胆。他们怕中了红军的埋伏,不敢在村里久留,打了一阵乱枪后便像受了惊吓的野兔子慌慌张张地撤走了。

隐蔽在山坡树丛里的乡亲们,居高临下地目睹着悻悻远去的敌人,无不欢呼雀跃。塘边村的乡亲们称赞毛委员料事如神,退敌有方。

事后,贺子珍问毛泽东:“敌人为什么不上山搜查?”

毛泽东笑了笑说:“敌人心虚害怕呀!当时如果我们还手,敌人从枪声里就能判断出我们的实力。我们一弹不发,空村无人,他们不知深浅,岂敢贸然上山?诸葛亮唱的空城计也是这个道理呀!”

毛泽东在危急之时,镇定自若,善谋果断,他那种冷静、自信和毅力,他身上革命家的气质、胆略和智慧像磁石一样强烈地吸引着贺子珍。不,在这个磁场面前,是她自己变成了一块易受吸引的铁块!贺子珍深深感到毛泽东是一位难得的良师益友,在他身边工作能够学到很多东西,对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很有帮助。

自从毛泽东上了井冈山,贺子珍每逢遇到想不通的事情,或不知该如何处理的问题,总喜欢去找毛泽东,请他帮助出出主意,想想办法。贺子珍每当来到毛泽东身边,就感到增添了一股勇气和力量,有了毛泽东的帮助和指点,就觉得自己变得聪明、成熟多了。

在塘边村遇袭之前,贺子珍对毛泽东更多的是同志间的敬爱之情。但自从经历那次意外事件后,她的感情发生了微妙变化。她萌生了一个美好的念头,一种强烈的欲望:要是能够永远在毛泽东身边工作,经常得到毛泽东的帮助和教诲,那该有多好啊!

虽说在剪辫子等方面贺子珍是一名反封建的急先锋,但当她悄悄爱上一个人时,反而显得怯懦无力。姑娘毕竟是姑娘嘛!她一想到这一层就脸红心跳,羞涩满怀。平时那种大胆、泼辣的作风不知跑到哪里去了,有时见到毛泽东还有点不好意思呢!

从贺子珍的神态和表情中,曾经涉过爱河的毛泽东已懂得了她的心思,他仿佛看到了这个年轻、漂亮、质朴、纯洁的姑娘那颗火热的心。

有一天贺子珍外出回来,像往常一样身轻如燕地走进毛泽东的房间。她见毛泽东正在伏案工作,便一声不响地倚在门框上,两眼深情地注视着毛泽东的背影。也不知过了多长时间,毛泽东停笔沉思,一抬头正遇上那双炽热的大眼睛,两人的目光仿佛碰出了火花。贺子珍赶紧把目光移到自己的脚尖上,极不自然地抚摸着上衣的钮扣。就在这一瞬间,双方都意识到了那层意思。

还是毛泽东成熟老练,他急忙招呼贺子珍坐下,用他那满口的湘音讲起了自己的经历和身世。他已经三十四岁了,结过婚,妻子和三个孩子都留在湖南老家了。讲到这里,他神情深沉地说,“我同家人已经久无通信了,远隔千山,消息闭塞,也不知道他们现在是死是活。湖南的反动派抓到共产党就杀,曾听到杨开慧的多种传闻,有的说她被国民党抓去了,也有的说她已经不在人世了,不知是真是假。”

那天,他们谈了很久、很投机。不同的经历,不同的身世,在他们的心灵上引起了共鸣,就像春天百花要开放那样,彼此间萌发了烈焰般的爱慕之情。贺子珍看到孑然一身的毛泽东工作那么繁重,生活得不到合理照料,自己便默默地承担了这一工作。自从那次遇险以后,他们又在塘边村工作了一段时间,两人终于在茅坪洋桥湖的八角楼结成了最亲密的革命伴侣。

微信阅读

评论 抢沙发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