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小说《耕云种玉》以其精彩的情节和生动的人物形象吸引了大量书迷的关注。作者“秦述云安空”以其独特的文笔和丰富的想象力为读者们带来了一场视觉与心灵的盛宴。本书的主角是秦述,一个充满魅力的角色。目前本书已经连载,千万不要错过!
耕云种玉小说章节免费试读
王婶那条“舌头”能争取多少时间,秦述心里没底。李瘸子的债,像揣在怀里的毒蛇,冰冷地提醒他期限的迫近。他唯一能做的,就是在这有限的时间里,尽可能多地榨取生存的资本。
院子里堆积的葛根,不再是希望的象征,而是沉甸甸的、亟待转化的“工量”。原有的制作流程,全靠一双手、一根木杵、一个石臼,效率太低,体力消耗却极大。秦述看着自己磨破渗血又结痂的手掌,再看看秦恒那瘦小的身板拖着比他还大的木桶,一股焦灼感灼烧着他的胃。
必须改进。哪怕是最简陋的改进。
他的目光首先落在那个厚重的石臼上。捣碎葛根块是最耗力的一步。石臼深,每次只能放入少量葛根,木杵举起落下,大部分力气浪费在重复动作和提起杵的高度上。
“小恒,去找几块平整些的大石头来,要厚实。”秦述吩咐道。
秦恒虽不解,但仍立刻跑去屋后杂乱的角落翻找。秦述则找来一根更具韧性的粗木枝,比划着长度。
他打算做一个简易的“杠杆式”舂捣装置。他选了一处相对稳固的墙角,将一块扁平的大石头半埋入土中作为基座。另一块稍小些的石头,他用尽力气将其竖立在基座前,两者之间留下狭窄的缝隙。然后,他将那根粗木枝的中段架在竖石的顶端,一端削尖些许,对准下方基座石上的凹坑——那是他刚才匆忙凿出的。
一个极其简陋的杠杆形成了。长的一端是手握的力臂,短的一端是捣锤。
“哥,这是……”秦恒看着这奇怪的构造,满眼疑惑。
“试试看。”秦述将几块泡软的葛根块放入基座石的凹坑,示意秦恒压动杠杆的长端。
秦恒用力向下一压,杠杆短端迅速抬起,然后借着下压的力猛地砸落,“咚”一声闷响,结实地砸在葛根块上。虽然准头需要练习,但每一次下压都切实转化为捣击的力,省去了举起木杵的动作,效率明显提升,更重要的是,对操作者体力的节约是显而易见的。
“省劲多了!”秦恒眼睛一亮,立刻又压了几下。
秦述点点头,但眉头未展。滤渣同样麻烦。原来用的那块破麻布,孔隙大小不一,常常堵塞,用力揉搓又容易破损,且一次过滤的量很少。
他想起昨日看到丫丫编草绳玩。心中一动。
“丫丫,过来。”他招手叫来小女孩,“会用细草绳编密一点的网子吗?像……像筛子那么密。”他用手比划着。
丫丫怯生生地点头,又摇头:“会编……但,但没那么密,会漏……”
“没关系,尽量编密一些,哥有用。”秦述鼓励道。他需要的是一个初步的粗滤,减少对那块宝贵麻布的损耗和堵塞。
接着,他翻出家里唯一一个裂了缝却还没彻底散架的木桶。裂缝在靠近底部的位置。他找来柔软的青苔和黏土,仔细地将裂缝从外部塞紧糊牢,确保短时间内不会渗漏。然后,他在桶壁内侧靠近底部的地方,凿开一个小孔,塞上一根中空的细芦苇杆,用麻线缠紧固定。
他想做一个简易的“沉淀分流桶”。葛根浆倒入后,淀粉慢慢沉淀,上层较清的水可以通过芦苇管先引流出来一部分,减少最后倾倒撇水的浪费和晃动,也能更直观地看到沉淀情况。
这些改进,每一项都粗糙、简陋,甚至有些可笑,放在现代不过是孩童的玩意。但在此刻的秦家小院,却代表着宝贵的生产力提升。
秦恒负责操作杠杆舂捣,虽然需要不断调整葛根块的位置,但速度确实快了。丫丫坐在小凳上,努力用晒干的柔韧草茎编织一张小小的、尽可能细密的网。秦述则忙着调试他的沉淀桶,不时检查芦苇管是否通畅。
效率在一点点提升。虽然依旧忙碌,虽然汗水依旧浸透衣衫,但那种纯粹的、令人绝望的体力透支感,稍稍缓解了。
傍晚,看着今天沉淀出的、明显厚了一层的白色淀粉,以及旁边堆放的、已经用草网初步粗滤过的葛根渣,秦述长长吁了口气。
工具是手的延伸,哪怕是最拙劣的工具,也能撬动生存的重量。
他揉了揉发胀的胳膊,看向远处渐渐沉入山峦的夕阳。霞光染红了半片天,也染红了这片沉默的土地。
时间还在流逝。但此刻,他听到的不再仅仅是倒计时的滴答声,还有石杵砸落的闷响,和葛根浆液流入木桶的细微声响。
那是与命运讨价还价的筹码,在一分一厘地积累。